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首页推荐 → 正文
【深度报道】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谈传统工艺再创造的探索思考:发现非遗之美,设计生活之美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8年9月29日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
 

 内容提示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在举行。本届设计周迎来非遗新面孔,作为设计周的新增板块——非遗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设计,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生活方式与国际的、当代的设计相融合,让非遗服务于现代生活。本届设计周非遗设计板块除增加该项主题展览,还首次设立“传统工艺设计奖”奖项,并举办传统工艺与设计对话系列论坛。


曾辉
北京国际设计周发起人之一。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

以下内容为曾辉先生对传统工艺再创造的探索思考的深刻理解。
 

非遗中的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传统工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可以说,创意设计是传统工艺的核心转化力量。创意设计可以把多样化传统工艺的“和而不同”价值综合创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促进传统手工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手工产品品质,丰富手工产品形态,延伸手工产业链条,培育和拓展现代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的展览现场

一、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民生与文化价值

手工业与农业是支撑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传统手工业大多依靠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陶瓷等,本身形成了小批量、多样化的柔性生产方式。与自然的亲近感让当代的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手工业对于人类可持续生产与发展的价值,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的价值。手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传统工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是心手相通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手工精神。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新载体,设计从来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更多是生活必需品,而不仅是摆设品。“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尽其用、物尽其美”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哲学思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恰是现代设计所要关注与解决的三大关系问题。东方设计讲究“器用为美,日用即道”,环境与器品相互成为风景,相互融合,人景合一,达到和谐。


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的展览现场

随着文化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其使用价值,越来越注重设计所带来的美学价值、生活方式和情感价值等,而这些恰恰是传统工艺与东方设计思想所关注的。当创意设计成为产业与产品的核心价值时,不再单纯以物的价值为导向,而是“物以载道、物以载美”的价值取向。为生活方式提供了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意表达,强调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日常生活服务是传统工艺设计的基本理念。

传统工艺中有丰富的民间创造智慧,如何把它融入现代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为生活所用,为大家所用?让这些传统手工与民间智慧活在当代,活在未来,并能够普惠于大家,能够让大家买得起、用的起。所以,由传统手工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手工业则具有现实意义的民生价值,劝业复兴现代手工业就是当代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对现代工业化、信息化产业的有机补充,是中国民生产业发展的方向。复兴现代手工业对于精准扶贫、扩大就业、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乡食到手作的“非遗之美”,对于“生活即道”的美好追求是保护传承、活化非遗与复兴现代手工业的方向。因此,在传统工艺中注入现代设计的力量,“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量打出来”,推动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与现代转化,目的就是要让传统工艺回归到生活的本源,让手工制品成为生活所用的东西,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手工与设计融合的思想,在工业时代早期就己有之,当时英国艺术家、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提出“艺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为民众享用的工艺品”的思考。传统工艺设计与现代手工业拥有天然的融合关系,以“经久传世、爱物惜物、物尽其用、物尽其美”的传统工艺设计观,创造真诚致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也是现代设计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所在。

二、日用即道,为生活而设计的美好追求

百年来追求现代化的初心是为了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与美好。在195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的创刊号封面上为龙舟上飘扬着标识衣、食、住、行图标的四面旗帜,就体现出艺术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强调如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创造符合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设计。

为生活而设计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日用即道”的命题,即是明代哲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认为天下之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强调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自然的、简洁的生活方式就是“道”。“道”就是日常生活的智慧,器以载道,器物中蕴含着生活智慧,器以载美,器物中呈现着生活美学。而生活智慧与生活美学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美学。传统工艺是取自自然,用于生活的生产创造方式。日用即道,意在民生,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物的深刻理解就是“知物善用”,强调“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追求的就是适合、适用、适度的生活方式,是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与原则。管子曾经批判华而不实、奢而无用的所谓工巧:“今工以巧矣,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墨子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汉代王符则在《潜夫论·务本》中提出“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的原则成为传统工艺的基本原则。

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怎样生活”,以衣、食、住、行、用为主体,内存传递出来则是生活美学。某些工艺虽精且奢,但缺失美学品质,则不足以成为传统工艺再创造的追求方向。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木器、竹器、石器、陶器、瓷器、漆器等传统工艺都是传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物品。普通人的一生可能会接触到上万件不同的物品,如何让这些物品有美学、有品质,则是中国传统工艺设计的问题思考。如何做到器物为人所造,被人所用。器物就要“适材而用、适人而作”,顺应不同的材料,适合当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从而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美”,并让“经久耐用、惜物爱材、旧物再生、越用越美”成为当代的生活美德。文化和旅游部项兆伦部长在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演讲中提出的理念,“设计让生活更有品质,传统文化让设计更有力量。有传统的品质生活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时尚。”这对于当代中国传统工艺再创造、再设计有着引领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是对日用即道理念的当代认知和实践方向。

三、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路径

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设立了非遗设计板块,重点推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以“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为思考,围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核心理念,着力体现“百姓日用即道”,着重展示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的价值。一个个意蕴深厚的展区,一件件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的作品,都生动反映了设计在振兴传统工艺中的力量,反映了创意设计正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目的是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并期待形成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生活美学的创意产品与工艺设计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针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明确提出在传统工艺振兴中要展现设计的力量,一是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二是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三是改变从业者的命运。以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方向,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品质,改变“精致的不大众,大众的不精致”的问题,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成为大众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的展览设计则是通过生活场景化的展示空间,用触手可及、信手拈来的传统工艺设计展品,来讲述传统工艺设计背后的故事。参观动线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美学系统,选择四季中八个代表性节气作为空间节点。并采用展中展的方式,邀请在传统工艺设计转化方面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的传承人、设计师及设计品牌参展,形成系列化的38项专题展览。

展览为突出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的创新能力和美学精神,突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现实价值。展览着力于表达传统工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应用和创新设计,并搭建传统工艺设计产品的预购交易平台,促进传统工艺设计消费。

四、传统工艺工作站的传承与创新方式

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而做出的创新模式。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设立在济南明府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老城中心区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资源,广泛聚集具有“非遗之美、生活之美”的创新设计项目,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转化,形成基于生活方式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展示、体验、交流、交易平台和品牌。让传承人、设计师、原住居民与文化机构能够取得收益共享,逐渐实现传统手工业态的劝业复兴。为此,整合纺织粗布、草柳编、琉璃、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为主的传承人和设计力量,提升传统工艺设计的自身造血能力,让非遗之美转化为生活之美。为此,着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提高品质,走入市场,逐渐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成为生活刚需。为了让原本活在生活中的土布走进现代生活,如何让“土布不土”,让新土布创造时尚生活之美。通过传统工艺再创造的植物染土布,视觉清爽,肌理别致,适用于时尚生活,从布衣到家纺、空间软装饰,让土布之美变成日用之美、空间之美,才具有非遗守望之心。并且通过土布创新设计带动手工织业,织出各式各色土布,让土布更时尚更有品味,让人们相信传统工艺转化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现代手工业是工业化不可替代的业态,是为了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如中国草柳编产值几亿美元,就是千家万户生产的手工业态。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复兴现代手工业,通过创意设计让日用之物美起来,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有消费生命力。

五、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代转化与应用

“新营造”作为传统建筑营造再生计划,旨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与文化脉络,形成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又具有东方传统营造特色的创新性建筑设计体系。《营造法式》是北宋建筑家李诫集大成的著作,民国时期朱启钤、梁思诚创办的“营造社”即传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学思想,开始中国建筑近代化的研究与实验。本着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景区、传统商业街区、古镇、古村落,通过创意、规划与设计,完成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传统建筑文化再生是当代建筑营造的使命。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有其独特的生态与生存价值。以木构建筑、夯土建筑兼具石筑建筑方式的传统乡村建筑营造体系,是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多样性营造方式。中国乡村建筑的生命观,是顺应自然的生存状态,与地利风土、天时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木构、夯土等建筑寿命有着生长与衰老的生命周期,所以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因土与木而生,以致延续出“土木工程”的概念。土木建筑生于土地,又归于土地,可循环再生使中国传统营造建筑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就连老屋建筑的砖瓦也能在新屋建筑中再利用而获得新的生命。

《营造法式》提出“以材为祖”的建筑尺度模数制,就是中国木构建筑设计的智慧体系。“以材为祖”的材分制度,是将建筑构件尺度用一定的标准统一起来,就是建筑模数制,“材”就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模数单位。《营造法式》记载“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作为基本尺度单位,是指拱的断面,由高广与宽厚两个指标限定。根据建筑等级不同,分别对应使用一至八等材,依次递减。有了“材、栔、分”这三个基本单位,就可以用统一尺度推算出其他构件的实际数据和用料,从而使整座建筑物甚至建筑群都按规范比例统筹兴建,这种体现建筑尺度的模数制在东方传统建筑营造中是既节省又有节制的设计方式。在乡村营造中如何创造惜材爱物、因地制宜的在地建筑方式,形成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又具有乡村营造方式与特色的建筑设计体系,对于当代和未来的中国乡村建筑和老城微循环改造、有机更新是有价值的方向。

例如,牛背山志愿者之家建筑设计项目在四川甘孜的蒲麦地村。改造前的房子是一个传统的破旧民居,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让这个建筑更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建筑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记忆与灵魂,使其与村落、与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在项目中尽可能的使用当地村民作为主要的劳动力,用最常见、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和传统的搭建方式,比如当地石块的砌墙方式、坡屋顶与小青瓦的延续。在加建的构筑部分,建筑师李道德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方法,内部看似是传统的木结构,但又是一种数字化的全新表现。而建筑用的竹钢材料则是由四川本地盛产的慈竹所创新而成的新型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潮湿,阻燃等特性,可循环再生,是低碳环保的创新材料。

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何崴主持的“上坪古村复兴计划”则以空间微改造为切入点,整合当地文化与当代科技,着力解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问题。福建上坪村是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人口流失严重,缺乏活力,与中国大部分留守村落一样急需解决保护传统和发展产业的问题。设计从产业策划入手,选取村庄中的三个重要空间节点,对多个闲置的小微农业生产设施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公共空间,发扬传统文化,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并植入新的业态,补足古村服务配套,为乡村提供新的产业平台。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以成为解决村落振兴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的重要单元,“新营造—东方传统建筑与群落再生设计展”汇集了十几位建筑师的传统建筑营造设计作品,以他们的建筑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以材料、风格、工法以及对传统营造的接续和应用为线索,提供具有示范效应的传统建筑营造设计案例。其间通过举办“东方传统营造的现代设计转化”论坛,来自中国、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以及策展人发表演讲,共同探讨现代东方营造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使“新营造”成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现代转化的创新计划与实践方式,同时也表明创意设计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让生活更有品质,传统文化让设计更有力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设计的生动实践。

(作者曾辉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总策展人,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


【相关内容】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参观指导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

9月23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来到在北京全国农展馆举办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参观指导,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歌华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丹阳等陪同参观。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总策展人曾辉导览并介绍展览总体情况。

项兆伦副部长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之后,专程来到农展馆参观设计周设计博览会展览。其中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是北京国际设计周非遗设计板块的主展,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歌华大型文化活动中心有限公司承办。展览以“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为主题,围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核心理念,着力体现“百姓日用即道”,着重展示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的价值。一个个意蕴深厚的展区,一件件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的作品,都生动反映了设计在振兴传统工艺中的力量,反映了创意设计正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项兆伦副部长提出:对于振兴传统工艺而言,设计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工艺的再创造,二是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三是改变从业者的命运。要以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方向,提升传统工艺发展水平,改变“精致的不大众,大众的不精致”的问题,努力让传统工艺设计产品成为大众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为此,展览重点展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传统工艺与设计转化作品,特别是通过传承人与设计师的融合,提升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水准,促进现代手工业的发展。

该展采用展中展的方式,邀请在传统工艺设计转化方面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的传承人、设计师及设计品牌参展,形成系列化的38项专题展览,着力表达传统工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应用和创新设计,并搭建传统工艺设计产品的预购交易平台,促进传统工艺设计消费。

 

项兆伦副部长在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中,逐一观看了有代表性的展品,详细听取了传承人和设计师对相关作品的介绍。项兆伦副部长说,这个展览确实让人看到了传统工艺振兴中设计的力量,中国传统工艺正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