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时尚人物 → 正文
华人艺术家系列专访:蜡像艺术家尔大野
作者: 视觉同盟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7年8月29日


尔大野

个人简介:尔大野,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韩国世翰大学教育行政学专业,获硕士学位。自大学开始至今一直从事蜡像创作。其创作的核心理念是“蜡像创作是艺术创作,蜡像作品要达到艺术品的高度,而非工艺品。”其作品力求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2004年创作的蜡像《航天英雄杨立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9年创作的《昭君出塞》蜡像组像被内蒙古昭君博物院收藏。2012年创作的《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郭德洁,陈淑英》蜡像组像被南京历史遗址办公室收藏。

记者:请您谈谈进入蜡像行业的经历?

尔大野:我进入蜡像行业是必然中的必然。我爸爸年轻时在吉林省艺术学院任讲师,我的童年就是在我爸的画室混大的。我爸那时临摹古代大师的油画,我就挤我爸的油画颜料画自己的宇宙飞船,坦克,机器人,妖魔鬼怪。闲了就窜学生的宿舍,给学生画像,交换美术作品。那是我到目前为止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后来我爸把我的画整理起来,参加了长白山儿童画邀请展,并获得了金牌奖。当时参展的小孩子有几千人,金奖只有十几个。老爸有一个同事叫王晓明,他借走了我的画作为他作品的元素,整幅画的内容是一个小男孩背手看着他自己铺满一面墙的作品,盯着一个细节若有所思。而那面墙上的画就是我的作品。王晓明叔叔的这幅画就叫做《未来世界》,这个作品拿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金奖。好多老师都戏称他的金奖应该给我一半,现在想想真的要感谢王晓明叔叔。因为我小时候的画已经找不到了,搬家时绝大部分已经丢失,只有看到《未来世界》这幅画时我才能找到童年绘画的记忆。

我的绘画能力在童年基本就打了这么个基础。两岁开始画儿童画,一直画到初中。那时候课业太紧张,所以不得不停掉。再后来就是从高中开始系统的训练,就是走一个美术生的路子。没什么可说的,很用功,很平淡。考学时我爸就让我特意考了雕塑系,接触蜡像就是从大学开始,那个时候业余时间多。这里就要介绍一下我的父亲尔宝瑞先生: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伟人蜡像馆首席蜡像师,尔宝瑞蜡像馆创始人,至今70余岁的高龄仍然在创作蜡像。我考雕塑系就是我父亲设计好的路子,将来有雕塑基础可以更好的接班儿。然后就从大三开始给我父亲做助手。从给我父亲买工具和材料开始一点点接触蜡像。周围的同学都很羡慕我有一个大师级的老爸,其实我在感到幸运的同时一点都不幸福。虽然他经常鼓励你,但是那种大树的荫翳下更会让你彷徨。永远不会觉得自己的作品有多好,永远不知道何时能赶上他的脚步,更别提创新。你所有的创新都是他思考过pass掉的,你感觉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滩烂泥,我的大学生活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这样度过的。

后来毕业了,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但还是我做到一半的作品,经过我父亲的手才能成品。我觉得这样做下去自己永远没有经历那个最难做的点睛之笔。后来我就开始自己独立做蜡像,接了两组蜡像。一组是给内蒙古昭君博物馆做的《昭君出塞组像》,另一组是给南京历史文化遗址办公室“总统府”做的《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郭德结,陈淑英》。 


《昭君出塞组像》


《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郭德结,陈淑英》

其中历程对于一个只受过几年正规训练的我来说充满了艰辛。既要追赶父亲的艺术高度,又要从模糊的历史照片中分析形体。要知道我父亲在他下乡时画过几万张素描,那个水准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望其项背的。为了这组蜡像我天天坐在电脑前,解读谜一样模糊的历史照片。在蜡像泥稿前走马灯一样看雕塑型体,一看就是七八个小时,经常忘记喝水吃饭。如今这组蜡像展放在南京“总统府”供人参观,算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吧。现如今2017年8月26日,正值玛丽莲梦露逝世5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经典的艺术家,我也正在为她创作蜡像。


玛丽莲梦露蜡像创作

记者:家庭熏陶是您的启蒙老师,但大多数爱好者并没有这样机会,请问您成长的路上身边是否有自学成才的案例呢?

尔大野:家庭的环境只是让你较早的接触、了解某个行业,当然是很有优势的。但最后能否取得成功,还是在于自己的兴趣、努力与坚持,其实艺术和设计领域中大多数成功者还是来自普通家庭。

比方说,我高中有个同学叫刘超,之前是百度的用户体验设计总监。他父亲以前是烧锅炉的工人,后来父母双双下岗。可以说他家里是没有什么艺术熏陶可言的,但他学习不错,也很喜欢画画,经常能考前几名。最后高考的时候,以全国第六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我最早用他设计的产品是在2003年,当时他组建了NOKIA在中国的图形设计团队,设计了NOKIA手机很多UI操作界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好用。据我所示,他在百度也组织设计了很多用户过亿的产品界面,还有年轻人喜爱的百度熊,我也看到他成功路上经历的无数次困难,但兴趣、努力和坚持造就了他,也算是一个成功的自学成才的案例,所以我觉得坚持与兴趣更重要。

记者:请谈谈您从事这个行业的感受?

尔大野:苦乐参半吧,从时间上来讲痛苦的时候还是多一些。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希望作品能比上一个更精彩一些。快乐的时候多是在作品完成后,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也看不够。但是做蜡像的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模糊的历史照片,需要对对象形体有充足的认识、有丰富的经验才能还原照片上的模糊的细节。我平时特别喜欢观察人,有时特意去坐公交车,在车上看各类人。看到那些年长的人松弛的皮肤和一道道沟壑,脸上的沧桑,然后我就会想到他们的生活经历,或许他们有生存的压力和情感的波折,就会在脑海里勾画那些生活场景。看到一些健壮的农民工,看他们的肌肉和手臂上一道道富有生命力的血管和强健的肌肉。有很多人就会被我看毛了,转身走开。我这时才发觉自己的目光可能太过锐利,把别人给吓跑了。有的人就直接走过来问你:“你看我干嘛?”我就笑着跟人家讲,“我看你好美啊!”一下子对方就开心了,有的后来就做了我的模特。还有一次收集素材,带着相机去扫街,偶遇一个修自行车的大爷。远远的偷拍了一张,见大爷没有发觉,就一边向前走一边按下相机快门。大爷腾地从地上跳起来一把抓住了我的手腕。这才发现一边走一边看取景器,离大爷已经只有半米的距离。后来大爷报警了,警察来当着大爷的面把相机的照片删干净才算了事,我这是用生命在做蜡像啊!

记者:请问您个人满意的作品是什么,谈谈他背后的故事?

尔大野: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是给南京历史遗址办公室“总统府”做的《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郭德结,陈淑英》这一组蜡像中的《蒋介石》和《宋美龄》。

由于那个年代照相技术相对落后,照片非常模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脸部形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我特地走访了浙江溪口和舟山。我在马路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看见形象接近的就用相机拍下来。回来以后经过整理,配合蒋宋的照片对照着来做蒋宋的蜡像泥稿。

做宋美龄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她本人的脸部的结构和一般女性规律性的结构不一样。她的脸比较圆润而且没有皱纹,也就是没有太多的坐标参照,只能一点点的试着做。反复改动了很多次也做不好,完成泥稿就用了半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是最痛苦的。后来一点点接近真实了,心情就越来越好了。

做蒋介石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强调他的历史性,我觉得在那个当时的环境下,他的表情应该是幸福的。当时正值1948年他刚刚当选总统,得意的笑容里带着一分政治家的狡黠。蒋介石的历史照片中很多笑容里都带着点狞笑,我理解他这种表情和他的行伍出身有关。蒋介石的日记曾记载着他经常出入烟花之地,所以我着重刻画了他眼角皱纹中带有一点好色的贪婪。我就是把它当成一个立体的人来做,而没有着重刻画他的政治性。我着重刻画了《宋美龄》的气质,描绘了她的端庄和带有宋氏家族特有的自信和果敢。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蜡像艺术和国际蜡像艺术的对比、差别及优缺点?

尔大野:我国的蜡像起步比较晚,西方早在好几百年前就有蜡塑和彩塑。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杜莎夫人用蜡像还原被砍头的贵族尸体,以便入殓。杜莎夫人是西方蜡像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西方的艺术讲究写实,而中国艺术讲究写意。咱们在写实的文化基因上可以说是落后于西方。自徐悲鸿先生那一代艺术家起,我国的视觉艺术才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然而在近一百年间西方的写实艺术可以说是走了下坡路,而我国的写实艺术一直在上行。现在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很不错,但是注重娱乐性的同时缺乏关照艺术的严肃性。我父亲尔宝瑞先生开始尝试把蜡像做成艺术品,这个宗旨一直传承到我这一代。我自己的观点是:宁可曲高和寡,也不能把蜡像当成工艺品来做,那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亵渎。

记者:您认为艺术爱好者应该如何从事蜡像工作?

尔大野:艺术爱好者想做蜡像的话,首先要做好基本功,从对形体的把握入手。音乐艺术有对音乐家音准的需求,视觉艺术家要对自己有形准的要求。要做到自己蜡像泥稿与对象误差小于毫米,这就可以算是合格的蜡像艺术家了。蜡像的核心问题仍然是雕塑基本功,雕塑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这就是需要画大量的素描和速写(有针对性的)。有大量的雕塑写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蜡像艺术家,目前有很多院校想与我们合作开设蜡像专业,但是苦于精力有限,现在还不能成型。我自己现在有几个助手,一直培养他们,但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常年累月有针对性的训练,将来等他们学成之日,也许能把中国的蜡像做的更好。

学习创作蜡像首先应该从做人物头像的写生开始,着手尝试着做一比一等大的头像雕塑。既不要夸张形体,也不要弱化形体。古希腊的雕塑就是本着忠实于自然的理念去塑造雕塑,这一时期的雕塑是这一理念的典范之作。在我看来,严谨写实派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忠于自然的精神,而生搬硬套的自己胡乱改造形体,一定是会出问题的。有很多艺术家,包括我和我父亲都会利用大量的照片来进行创作。在这个照相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合理的利用照片对艺术创作有非常强大的作用。但是使用照片又不单单是去描摹照片,而是要对照片进行甄别,选择,抽取元素。低水平的艺术家会被照片驾驭,而高水平的艺术家是通过驾驭照片来进行艺术创作。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蜡像艺术的教育?

尔大野:蜡像艺术从艺术角度上来说,吸收营养应该是多元化的。学生除了必修雕塑和素描的基本功之外,我们的艺术修养整体上都需要提高。怎么提高呢?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趣味,平时多读书读好书,了解历史。对历史了解深入了,你所做出来的历史人物蜡像也就立体了。然后就是要关注经典的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构图,光影,配乐,甚至是剧情。因为我们创作的蜡像形象其实不单单是某个人物特定时间的凝固状态。你只有走进蜡像人物的内心世界,你才能把他的气质立体化,感染力才能够更强大。甚至我们还要关注音乐,舞蹈等姐妹艺术。这对一个蜡像艺术家形成造型的美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创作蜡像最基本的是要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思维,做每一步创作工作都要为下一步打基础。

粗算起来,我们尔氏的蜡像创作工序要多达百道以上。从做泥稿的泥开始,就要做一个和创作对象肤色相同的泥,反复的往泥里掺颜料,直到做出合适颜色的泥。用这样的泥做出泥稿形象和对象最相近。泥稿做完后用特制的模具翻制成蜡稿,蜡稿做完后要进行上色。用特质的颜料在蜡上反复罩染,就要上色几十遍。


周迅蜡像创作

再后来就植发,用针鼻儿掐断后形成的Y形叉来把头发植入蜡稿,数量要和真人的大体一致,也就是十几万根。最难做的是眉毛和睫毛,每个人的眉毛的粗细长短都各有特点,在植眉的时候要考虑每根眉毛的长短疏密和走向。而且每根眉毛都要出峰,也就是眉毛植入后不能修长短,而是要留出毛的尖峰,这样的眉毛看起来生动自然。

蜡像身体的制作就要考虑人物的身体动态是不是和脸部表情相协调。手也是蜡像重要的部分,手部的表情很多的时候鲜明的表达出一个人的气质和当时的心理状态。限于篇幅,关于这样的工作不能一一详述。总之,蜡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作者广泛的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祝每位对蜡像艺术有兴趣的艺术家都能在蜡像创作里找到自己的思维切入点。祝我国蜡像产业中会融入更多的艺术性,思想性,独创性。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谢谢!

尔大野:不客气。

(责任编辑: Admin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