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8月25日 地点:曹斐工作室
受访嘉宾: 顾仕德(Thomas Girst):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 曹斐:中国青年艺术家、第18辆宝马艺术车创作者
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 顾仕德(Thomas Girst)和中国青年艺术家 曹斐
【记者】请问曹斐您是如何成为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者的? 【曹斐】如宝马集团文化事业总监顾仕德先生所介绍,在遴选艺术家方面,宝马集团接受来自各大博物馆与机构的国际艺术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意见,由这些专家甄别和遴选出最终人选。针对新一代宝马艺术车创作者的选择,宝马委托全球12位杰出博物馆学者、馆长组成艺术顾问团,每个人提名2名艺术家,最后评选出得票最高的两位艺术家,就是巴尔代萨里和我。虽然在顾问团联系我时我可以选择拒绝参加这个项目,但是作为参与宝马艺术车项目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我觉得我必须参加这个项目,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
【记者】请问曹斐老师,您的很多作品都和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有关系,那么您对速度是如何理解的?宝马艺术车是速度和艺术的结合,速度在您创作的第18辆宝马艺术车上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曹斐】首先,速度是一个物理概念,但在我过去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跟我的创作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其实就是中国近20年来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变迁是宏观上的速度,而汽车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一把“钥匙”,它爆发出的速度与中国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契合的,这是我创作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灵感源泉。同时,第18辆宝马艺术车也会采用与以往宝马艺术车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诠释数字世界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后人类时代无人之境”的世纪主题。
【记者】请问曹斐老师,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曹斐】首先,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不会采用传统的图案设计或者绘画形式,因此在创作难度上提高了很多。我更感兴趣的是汽车如何跟艺术结合,但是又能够让汽车参加赛道比赛,同时又要让呈现形式与汽车本身相匹配,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可能是当今最新的。因为技术有时候是“虚”的,而汽车是“实”的,汽车赛道呈现的又是非常真实的速度感,所以这个创作存在很大的难度,挑战比以前更高了。现在,我们正在跟国际上的技术团队沟通技术上的可能性,所以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设计有可能是最后亮相的时候才出现,而不像以前的艺术车一样在上赛道之前就能让大家看到它的样子,这也是与以往的宝马艺术车创作的很大不同。 【顾仕德】宝马对艺术车的设计有一些“条条框框”,因为它要参加赛道比赛,所以不能够给它增加重量,同时,艺术车的设计对它的空气动力学和性能也不能造成影响。第18辆宝马艺术车将于明年在澳门参加重要比赛。 曹斐之前的作品大部分是视频,讲述的很多都是由“旧”到“新”的变化。从她以前的艺术作品中,大家也可以发现她对汽车的移动和速度非常感兴趣。曹斐创作的第18辆宝马艺术车在博物馆里进行展示时,将可以实现人与车的互动,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虚拟现实、VR等相关的技术可能都会融入到这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中,让大家可以通过创作者的视角去看这辆车。这是曹斐的作品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有时候从曹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回忆以及一种忧郁的感觉,如何让这些回忆影射未来,把这种想法和汽车进行结合,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曹斐如何把她的这些才华真正放到宝马艺术车的设计中,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她设计的第18辆宝马艺术车相以前的宝马艺术车设计来说,可能非常的复杂,但她是一个新的声音。
【记者】为何选择BMW M6 GT3来进行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如何看待不同时期宝马艺术车设计的发展? 【顾仕德】宝马的第一辆艺术车就参加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有意思的是,宝马的很多赛车最后都被创作成了艺术车。因此我来到宝马公司后,决定艺术车的创作载体还是要重新回归到赛车上。曹斐和第17辆宝马艺术车的设计者也都提到,对赛车进行设计时,会有比较特殊的地方。基于此,虽然在第18辆宝马艺术车车型的选择上,我们考虑过其他车型,比如电动车,但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深入到赛车历史中,因此选择了BMW M6 GT3。 在设计方面,我想强调的是,在有车之前我们用的是马车,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交通工具,再去看这些马车,会发现他们很老。同样,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41年前设计的艺术车,当时很漂亮,但100年后再看它时怎么样呢?可能100年后我们又会有不一样的交通工具,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像我们在公司百年庆典上推出的新概念车,它的设计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现在和过去看待艺术车设计的想法也都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记者】宝马选择艺术车创作者的标准是什么?在艺术车的创作过程中,宝马会提供哪些帮助? 【顾仕德】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关于第一个问题,重要的不是我们做出决定来选择艺术家,而是来自各大博物馆与机构的国际艺术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来决定由谁担任艺术车的创作者。因为这些由杰出博物馆学者、馆长组成的艺术顾问团会更懂艺术界,也更了解艺术家本人。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会提供哪些帮助,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宝马集团参与文化事业已经40多年了,对于我来说,能够参与到文化事业当中,和众多的艺术家交流,真的非常有意思。针对艺术车的创作,我们尽可能为包括曹斐、第17辆艺术车创作者杰夫•昆斯(Jeff Koons)在内的众多艺术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比如说他们之前想参观宝马工厂,想了解我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想了解我们如何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兴趣等,我们都会给予他们帮助。
【记者】您是第一位参与宝马艺术车项目的中国艺术家,您提到您不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会有绘画的创作在其中。我想问的是,在您的创作中,会不会有一些中国的元素在里面,或者会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或参考? 【曹斐】我想肯定是有的,在艺术车的创作过程中,选择依托在哪个中国文化里面,如何将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取出来,又不是那么直接地去挪用一些显性的符号去移植在汽车表面,如何既能体现出来自于传统文化,又能在今天或未来之间搭建起一个巧妙的链接关系,是我现在在设计第18辆宝马艺术车时思考的问题。 过去我的很多作品可能聚焦于珠三角,后来又在互联网上创作,互联网上的创作更多的是指向于我们的今天和未来。像后来《霾》的创作,还有《La Town》,又指向当代、甚至是未来。未来这个概念是引领我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你提到传统,恰好是这次做这个项目我思考的地方,但是如何连接两端,还有中端,即当代,其实需要一个特别复杂的酝酿,但是现在还不能透露内容。
【记者】在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过程中,宝马集团向曹斐老师提供了哪些帮助? 【顾仕德】我们竭尽全力向曹斐提供支持与帮助。比如:我们邀请曹斐到宝马总部慕尼黑去了解宝马集团的历史;我们的技术人员也和曹斐合作,帮助她解决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使她的想法在车体上实现。第18辆宝马艺术车将于2017年与公众见面,这辆艺术车也将参加汽车赛事,在通过赛场的速度考验后,才会作为一件艺术品在全球重要博物馆进行巡展,成为宝马集团通过艺术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融合的最新力证。 【曹斐】我再补充一下,我做项目有提前研究的习惯。这次我参观了慕尼黑工厂,也申请参观了宝马在沈阳的两个工厂。在那里厂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安排我跟很多员工进行交流。在工厂里我看到金属从棒料到成品零件再到组装成汽车的整个过程,这对不开车也不了解车的我来说也是一种很深切的感受。 做西门子工厂项目(《谁的乌托邦》)的时候我很在乎珠三角工厂工人的生活状况,这次我也看到沈阳的工人在厂里生活的状态,这使我对宝马集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车这个本身的物体,还包括围绕汽车产生的文化。艺术车能为中国带来什么,能为这个品牌带来什么,生产工人的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这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通常工厂是具有商业机密的并且不允许拍摄,但工厂特许我拍摄,并且我想用在艺术车上的技术、物料、材料,他们都尽最大的可能性帮我联系、协调、沟通。
【记者】曹斐的加入对于宝马艺术车项目有什么重要意义? 【顾仕德】当你回顾宝马艺术车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有15位男性艺术家,但艺术车项目还缺少一些东西,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设计师来寻求一种平衡并对新领域进行探索。一年之前评委在做评选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曹斐,我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决定,但这并不是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或者公关的角度来讲,而是从她的价值上来讲,我们的艺术车就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所以我非常高兴曹斐被选为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者。
【记者】请问宝马为什么要用汽车进行艺术创作?宝马艺术车项目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顾仕德】宝马是豪华车的制造商,所以很自然我们会和艺术家合作设计汽车。在任何一个国家,车都是主要的出行工具,所以我们会给艺术家提供我们最好的产品做设计原型。在这个原则下,宝马艺术车项目已经进行了41年。 宝马艺术车项目选择艺术家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最早的时候,我们通过法国赛车手、第一辆宝马艺术车创作者埃尔韦•保兰(Herve Poulain)联系艺术家,他认识很多艺术人士。80年代,宝马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们邀请很多国家的艺术家为我们设计艺术车,之前,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艺术家都有参与。2003年,我们认为应该由来自大型博物馆和画廊的馆长这些专业人士为我们选择艺术家。我们和馆长们展开对话,他们中很多人对我们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很感兴趣,所以我们决定请这些馆长们做评审人,为我们选出艺术家。
【记者】请问曹斐老师,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是否会延续您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与宝马艺术车是怎样融合的? 【曹斐】汽车的速度本来就是一个很超现实的东西。虽然物理上,它把你从A点传输到B点,但是以前没有GPS的时候,我们需要靠记忆记住哪里向前走,走过什么大街再向左拐;现在有了GPS,完全可以通过地图引导到达地点。所以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记忆,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记住楼房和树的特征,我们丧失了很多这样的能力。所以依靠汽车的移动本身是有超现实的魔力的。 刚才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会考虑到放置在艺术车里面,但艺术车最后还是会呈现在车的表皮上面。如果我在车的表皮上画一个超现实或者3D效果的画,这对于我来说不是超现实。艺术车如何被设计出来,或者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记者】第一个问题请问顾仕德先生,宝马艺术车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文化的指标性事件,您如何看待 “无人之境”的时代主题,这跟您所理解的时代精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第二个问题请问曹斐老师,您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是多媒体和影像艺术,早期还有写作创作,今年又尝试了舞台剧。您使用的媒介非常丰富,而您要创作的宝马艺术车其实和雕塑艺术是一个体量的,那您的创作如何嫁接到这类很实在的媒介上? 【顾仕德】我对曹斐的设计理念非常感兴趣。她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汽车代表什么。50年前,汽车其实是乌托邦的一个标志,出现在很多主流电影当中,她从中也得到了很多理念和灵感。在中国,很多人还买不起宝马和其他豪华品牌,所以,车在中国也是一种社会极速变化的标志。曹斐做了很多这类研究,同时她也去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创作如何和21世纪的科技相连接,比如,在虚拟游戏中创建世界的技术等。我们要思考如何参与到这些技术当中。 第二个问题您是问曹斐的,但我也很感兴趣。她想做什么,我们都会支持。我们的工程师、工作人员和品牌理念都会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还为她提供体验赛车的机会。无人驾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知道这对她的设计是否有启发。
【记者】您的创作都是多媒体形式的,车有着和雕塑艺术一般的体量,您怎么实现媒介与车的嫁接? 【曹斐】我现在也会收到很多使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的委托,比如让我设计艺术首饰等,这些都是我没有尝试过的。艺术创作如何与实体链接,同时这个实体又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用的,不只是艺术品,不只是在艺术馆、博物馆里展出,比如雕塑性的东西或者公共项目,对于这一类项目我也还在尝试新的可能性。在第18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中,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结合方式,比如跟技术、多媒体的结合。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实体的车体表面上来。所以与以往艺术车项目不同的是,我花了更多时间做研究,包括探寻技术、材料上的可行性。 今天其实是时代的一个节点。上一辆宝马艺术车诞生于2010年,当时汽车行业还没有普及无人驾驶的概念。但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汽车领域发生了很多重大变革。以前可能没有一个小品牌会生产汽车,但是现在很多新品牌在生产汽车,甚至传统汽车厂商之外的企业也在生产汽车。今天就是一个技术革新的节点,汽车已经不需要发动机、引擎,可以通过绿色能源驱动了。 艺术家在这个时代节点上应该利用一个媒介去适配这个时代的变化,做出新的尝试。10年之后,当我们回顾今天的艺术车,哪怕今天的艺术手段到那时已经过时了,但起码在艺术车的历史上,它体现了时代节点的变化,包括从绘画、涂装到艺术性上的变化。在未来时代,无人驾驶会有新的技术,但这辆艺术车体现了当时创作的成果,证明了时代的变革。所以我希望艺术车跟今天的变革有一个吻合。
【记者】请问顾仕德先生,在宝马百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有很多备受关注的新车、概念车问世,能够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车型也不少,为什么会选择宝马M6 GT3作为第18辆宝马艺术车创作的蓝本? 【顾仕德】我们在庆祝公司成立百年之际推出了很多新车,劳斯莱斯、MINI和宝马品牌下都推出了百年概念车。宝马艺术车至今已有41年历史,所以选择一款同样有历史积淀的车型是很重要的。宝马集团只选择了一款车BMW M6 GT3,这是宝马艺术车项目长期以来选用赛车车型传统的延续,因为这个车要参加赛道比赛,在德国、澳门等很多地方都要参加比赛。之前我们选过宝马i8来做艺术车,但是后来我们决定不要去重复使用同一系列的车型,而是用一个新的车型,所以最后我们决定选择宝马M6 GT3来进行第18辆艺术车的创作。
【记者】请问曹斐女士,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您没有驾照、没有车、不想开车,是什么原因使您接受宝马的邀请来创作第18辆宝马辆艺术车?第二个问题是,在最后一个video中您体验到了宝马M4 GTS的驾驶乐趣,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您会不会考虑购买一辆汽车或是一辆宝马汽车? 【曹斐】宝马最初联系我的时候,我也感到特别惊讶,也特别奇怪他们怎么找到一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来进行下一代艺术车的创作,而且我也没有开车的经验。当我看到历届创作宝马艺术车的艺术家名单以及了解到宝马艺术车的重要性后,我决定接受宝马的邀请。能加入这个行列跟前辈、大师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创作宝马艺术车的机会也让我和宝马艺术车创作历史中的艺术家们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当我得知我是创作宝马艺术车的第一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时,我也觉得非常荣幸。 我刚刚搬来北京的时候想学习驾驶,但是已经有政策出来,所以有很多门槛让我不能那么轻易的拥有车。我想通过这一次漫长的合作和了解再考虑是不是要去学习驾驶,我更希望等无人驾驶汽车出现,驾驶汽车不再紧张疲劳、驾驶更自动化的时候去享受驾车,而不是拥有今天中国式的驾驶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