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的识别形象,展示学院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风格,经研究决定,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院徽(LOGO)设计方案。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院徽(LOGO)设计 1. 标志彩色稿及标志创意说明 2. 标志黑稿 3. 标志反白效果图 4. 标志方格坐标制图 5. 标志预留空间与最小比例限定 6. 标志特定色彩效果展示
(二)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标准字体 1. 全称中文字体 2. 全称中文字体方格坐标制图或书写体底稿 3. 全称英文字体 4. 全称英文字体方格坐标制图书写体底稿
(三)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标准色(色彩计划) 1. 标准色(印刷色) 2. 辅助色系列 3. 色彩搭配组合专用表 4. 背景色使用规定
二、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5月6日。
三、征集对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
四、主办单位: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
五、征集要求
1. 设计作品可参考《附件: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简介》,要求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现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的文化精神及核心理念,同时易于识别记忆和宣传推广,具有良好的视觉识别性,并提供图形、中文、英文的多重组合。
2. 应征者须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设计不得涉及非法宗教宣传,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不得抄袭与雷同。须符合商标注册及所有权转让的有关规定,并确保任何第三方不会因知识产权等权利向征集人主张权利。
3. 应征作品提供电子稿,需提供完整的、可用的源文件稿 (文件为AI或 PSD或CDR格式)。
4. 作品应附创意设计的文字说明(200字以上),表述作品构思、理念及象征意义。应征者须另附个人或团体资料(包括参与者的姓名、联系电话及所需注明的其他事项)。
六、作品评选及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设置以下奖项: 1. 最佳作品奖1名,奖励人民币5000元、荣誉证书; 2. 入围奖3名,奖励人民币500元、荣誉证书。
七、法律保护:
1. 活动方除向中奖者发送奖项外,不承担参加活动者参与活动的其他费用,获奖作品在支付奖金后,其著作权、所有权、修改权、使用权、组合权、传播权等归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所有,双方签订正式的版权转让协议。作者不得将其在其它任何地方使用,也不得向其它机构和个人转让,否则,全部责任由应征者承担。
2. 所有应征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一经发现,将取消其资格;已发放报酬如数追回,所有因此而引发的法律责任由应征者承担。
3. 应征者无需缴纳任何报名或参与费,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征稿结果公布后,未获奖的作品可自行处理。
4. 活动主办单位保留对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参加此征集活动者均被视为同意以上说明。
八、应征办法:
1. 作品方案于2016年5月6日前发送至邮箱:2767523184@qq.com,邮件主题注明“院徽设计征集+作者姓名”。
2. 联系人:王天芳老师,电话:0371-63888069。
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 2016年3月22日
附件: 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简介
中文名: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 英文名:Software and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是郑州大学46个院(系)之一,地处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郑州大学北校区。学院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和品牌优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互联网时代行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进行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最专业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3万余名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围绕“宽泛综合的基础知识,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革新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既强调宽厚的学科基础,又着重工程实践能力,重点建设产学研结合密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集群,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队伍,着力打造“专任教师+IT企业工程师+实训机构技术工程师”相结合、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教学实验设施先进,拥有117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室,配置有6000余套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学院育人环境良好。秉承郑州大学 “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着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携手国内外IT优秀企业及各大软件园,校企强强联合,建成了30余个校内外企业联合实训基地及实践研究中心,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与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体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本科教学与人才市场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