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模式”—多样性的交互设计教育
作者: IxDC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3年6月24日

近几年,国内许多院校纷纷成立交互设计相关专业,体现了中国教育对交互设计的重视以及与市场接轨的迫切愿望。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究适合自己院校风格、定位、优势的交互设计教育方法与模式。
为此,来自广州美术学院交互设计工作室负责人刘毅老师为嘉宾主持,携手六位知名高校交互设计负责人以及教授在2013交互设计体验周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模式’——多样性的交互设计教育》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立足交互设计本身存在的交叉学科与多样性知识体系特征,力图探讨其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资源的融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各位老师具体介绍并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学经验,引导参会者根据各自院校的特征,研究不同类型院校如何开展交互设计教育的模式,并由此总结出出这些模式的基本框架,让参会者得到了学习和借鉴。整个工作坊依照如下流程展开:首先,各参会者在嘉宾的带领下学习优秀的交互设计课程设计案例;随后,大家分组并积极讨论了交互设计课程模式;最后,大家提交了课题设计大纲。通过此次工作坊气氛融洽,参会者都表示受益颇多。
 
以下为主讲人精彩观点集锦:
韩国国民大学交互设计专业主任教授潘嵘焕教授针对目前的交互设计教育问题,提出了三个要点:一,Education Segmentatition;二,Freelancer;三、Interation designer in big compny。
 
北京邮电大学汪晓春在讲演中针对时下中国语境下的交互设计教育现状,提到三点:
一,造型基础课程中的交互设计议题;
二,基于多学科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三,多学科的学生做设计容易“落地”问题;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在读博士Mike Lai则立足中国语境,认为有三点之于中国语境下的交互设计教育问题最为重要:
一,Innovation;
二,Catalyst for innovation;
三,Master of design;
Mike Lai主要阐述了6个主题:知识;观点角度;移情;改革;创新;综合;影响。具体来说,Entertainrnent Technology,Art and Science,Human—Centered Actiring Design,Technology Driven HCI,Science Driver这五点是新兴的趋势和重点,尤其需要受到关注。
 
广州美术学院交互设计工作室讲师安娃分享了其在广美交互设计工作室的教学经验,展示了学生的设计案例,最终提请在座参会者要关注行为与组织的交互设计研究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交互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劲松分享立足中国交互设计教育的过去、现在、未来。他提出,目前,交互设计的现状可以由以下关键词概括:转型升级、学科发展、就业、教改、师资现状、短期利益、范畴、方法、价值观。对应地,提出了交互设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交互设计课程设置,交互设计依循怎样的流程方法等诉求。结合其本人所在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方向主要有———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四个方向,张劲松提出,需要实践面向用户体验行业的交互设计模块化教育改革。


北京邮电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汪晓春


广州美术学院交互设计工作室讲师安娃


浙江工业大学交互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劲松


观众听讲全神贯注

更多精彩,关注2013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官网:http://ixdc.org/IxD2013/

(责任编辑: 彭文娇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