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理论 → 正文
镜像-韩家英设计解读
作者: 何见平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2年12月28日

Jacques Lacan (1901-1981),法国新佛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家,1936年在《论镜像阶段》(Mirror Stage)中提出:“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中,Lacan有创造性的价值,他把对于人的精神分析,第一次和语言联结起来。他在探讨中提出的“我”,已经不再是佛洛伊德传统意识上的“主体”,而是语言和潜意识作为基点的崭新概念。他的学说引起了精神分析学运动的分裂。

十九世纪末的佛洛伊德潜意识研究中,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地影响文学、艺术、哲学与戏剧等范畴,促成精神分析学的创立,潜意识理论的确深化了主体对自身的审视和理解,也导致了人对自身理解的世俗化。当潜意识理论廉价到类似于星相占卦的世俗化后 ,不再追溯与观察主题的实际生活历程。Lacan的重新解读佛洛伊德,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凭借语言,人类进行文化的创造。除了语言外,文化的延续也受益于符号(图形)。如果“语言结构是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我们也可以延伸到图形的创造,也脱离不了“潜意识的内在结构的外化”。这种镜像,多重交织,充斥在韩家英的作品中。

- 韩家英的设计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审美结合的镜像。
在内在结构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支点,它的图形外化,首先有着明显的中国化元素。这从韩家英早期作品《人以食为天》(1992年创作,1994年重新印刷)中的手形、稻穗的描绘;《沟通》(1996年)里中山装的形象;《互动》(1999年)系列里的墨汁淋漓的符号和渐虚渐远的图像形式等;后来的《纸》(2001年)中的墨竹;近期的《妙法自然》和《菩提》系列(2011年)中的汉字意境等,都能感受到这个支点的自然和坚固。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经过中国的大学教育,就会留下传统士大夫气息。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大学教育还是等同于精英文化的培育。这在艺术上,众多地表现在对书法、水墨绘画的理解,和对徒手绘画能力的掌握。韩家英的设计语言中,书法和汉字,是两个经常出现的元素。但它们在韩家英的经营布局下,过滤了形式化的营养过剩和浮华掠影。汉字和图形有时直指人心,“几乎可以令人窒息”(单正平语),书法也表现得更平静中和。这两个元素,虽然重复出现,但没有任何视觉枯燥的嫌疑。韩家英的设计语言优势,正是在平和、沉静中传达信息,并创造唯美的观感。这可能和他个人的性情有关,我不是非常熟悉他,不妥于武断定论,但我多次观察他,时尚又不失优雅,总在静默平和中叙述,东方性的中庸之道带来了沉静的强大力量。

Lacan还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像性否认和欲望的产生。设计师有别于语言学家,在母语描述后,还有其他语言可以和陌生文化沟通。平面设计师就往往把这些对世界的沟通,尝试融合于图形创作上。韩家英的作品,是夹杂着国际化图形语言的,他非常符合西方观念对东方语境和东方神秘主义的预想。韩家英曾经谈起,他如何用万花筒这个玩具创造图形(2003年《暧昧》系列)。用这个道具,就把中国书法拉到了西方设计语境中。他在自己的设计风格上,永远保持对时尚文化的敏感。通过对时尚的感悟、对流行艺术的敏锐、对简约主义的体验,成功结合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和现代国际主义的设计形式。

- 韩家英的设计思维,也是他这一辈的知识分子(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生)心态的镜像。
Han Jiaying’s design ideas are a reflection of his life as an intellectual
在他前后长达超过十年之久的设计项目《天涯》系列中,折射了这种镜像。在《天涯》系列里,我从一开始的中国文字痕迹里,感悟到他对文学和知识分子身份的描绘本意。他的《天涯》图形创造,一开始就希望通过不同于惯例性文学杂志形象的打造,表达这本位于天南一角的杂志的独具一格,和杂志人的洁身自爱。力图创造中国文学“世外桃源”的理想国心态,同时又不失时效,身居国际文学时代的微妙身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韩家英是揣摩得体的。看似和文学内容无关紧要的图形,却延伸了杂志人文字背后的气质与心态。社长韩少功,是最早引进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之一,身居文学前沿。在多年城市创作后,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也引来“两王之争”后最大的文学事件“《马桥词典》风波”。最后,又回到自己年轻时插队的农村,身体力行,建屋锄禾,希望自己的文学回归田园,朴素自然,不受地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污染。韩家英的平面设计,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朴素自然+洁身明志+国际视野的期待之上。他调遣了可辨却不可阅读的汉字群、单纯如黑却又具五色之分的墨色、平面却似乎又有空间引导的图形等,建立了《天涯》的独特形象。不细腻不粗糙,在带有温度的牛皮纸上,单色黑创造的篆书、英文、汉字笔划等图形,构成了他1997年至2000年之间的作品面貌。到了01至03年间,汉字空间感建立、汉字解构后再重建、书法的立体化实验等尝试,已经显示他炉火纯青的设计功力。

我个人最喜欢他2004年的《风月山竹》系列。他阐述创意时透露,在岳麓书院竹林中,看到游客刻在竹上的名字,那种强烈要别人记住自己名字的刀耕笔伐,令他创作了这套丝毫没有暴唳之气的系列海报。手工纸和烫金工艺既有对比的尺度,又温暖贴切。平面设计为文学造型,最难还是气质的建造。虽然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对文学的解读,但即能传达文学家的信息,又能找到公众支持的图形,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还有气质建造的深层要求。

- 韩家英的设计历程,是邓小平时代中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轨迹的镜像。

1961年出生的韩家英,在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后,先在大学教书5年,1990年来到深圳,先任职于万科,三年后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一直运营至今。1989年,是中国知识分子两极分化段,很多原在体制内的知识分子选择了商业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虽然历史上,每次社会变革后,都会有知识分子选择出世,但这样大规模的变迁是鲜少的。许多知识分子,在八九后是以存明哲保身的心态进入商业转型的,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这次改革开放,带来了如此巨大而经久不息的经济发展。

深圳作为改革的试点城市,毗邻香港,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平面设计师总在深圳看到设计发展的清晰轨迹,往往忽视经济发展才是根本,平面设计永远是被经济支配的附属文化。但是在经济发展时,设计往往显现出年华豆蔻,光彩动人。在中国平面设计界,韩家英这个名字,还代表了商业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平面设计师虽然大多以商业设计为生,但“农士工商”的沉淀意识,令许多平面设计师都避讳谈商业设计。这个矛盾心态圈内,韩家英是例外,他被普遍称道。他既有令人无法企及的文化和艺术代表作品,商业设计的客户又几乎涵盖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韩家英这些为中国新兴企业、文化界、艺术家、电影等行业多年的设计工作,也记录了近十几年来中国在经济、文化和艺术上发展的轨迹。

Lacan的镜像阶段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即他者。这可能是一个被曲解、被误会、被期待、被异化的对象。所谓的镜像不会只限于真实的镜子,人在认同模式上,总期望对主体的认同是一种期待和理想化的关系。比如设计,平面设计面临的是信息传播和审美修养的协调,这种协调需要理想化成为终结,但理想化没有一种停止的归宿,镜像是运动的。韩家英的设计也不会被某种理论禁锢,它是流动的,它是发展的。


何见平
2012年10月9日柏林 

(责任编辑: quxiaomeng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