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专题 → 正文
深圳平面设计:你要如何“再出发”?
作者: 吴伟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1年1月27日

2010年10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暨深圳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开幕之后又进行了名为 “平面设计的发展与未来”的研讨会。笔者本人作为一位在深圳平面设计企业一线从业多年的专业设计师,面对深圳平面设计的过去和现状,展望未来,不禁百感交集。

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此次展览。设计展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举办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历届优秀获奖海报作品,其中近半数作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是见了无数次的代表深圳设计最高水准的大师作品,其余则是近几年的以年轻设计师为主的新锐作品,以展览为主线,同步梳理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则是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海报设计邀请展,创作者几乎集中了目前中国一线和院校最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士;最后是主题为“卅后卅”——寄给未来深圳明信片设计展。

从展览现场反应及后续反馈来看,官方对这次设计展是非常认可的,而业界及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在专题设计论坛上,各位发言嘉宾几乎无一例外甚至毫不吝啬的表达了对深圳过去三十年平面设计取得成就的赞扬与祝福,当然也有个别人谈到潜在危机与挑战。稍显遗憾的是因现场讨论的范围过于宽泛而显得论坛有些务虚,没能更有效务实的总结深圳设计过去的得与失,更缺少对深圳设计的未来发展给出明晰的建议。但无论如何,与会嘉宾不少都提到深圳设计的未来在于年轻一辈,这是的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

作为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一名年轻设计从业人员,基于其本身相对特殊的从业经历和专业方向,对于深圳设计,笔者本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参与和实际体验。深圳设计在过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客观上讲,更多的是市场经济与民间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政府真正支持和扶植的比重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深圳的平面设计,几乎完全是靠深圳的平面设计师自身的努力和影响,才奠定了今日其坚固的国际国内地位的,这也是深圳能成功申办“设计之都”不可或缺的一张王牌。在深圳本土诞生并成长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年龄层次的精英设计师群体,通过其集体能量,极大的提升了全国设计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也为中国设计在国际上争得了应有的荣誉,这跟深圳最早成立的平面设计行业组织——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次展览的“概况”中这样写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运动的策源地和最先锋的城市,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几乎是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缩影,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说法是非常恰当的,但与此同时,笔者希望补充的是,大家说的“过去深圳设计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其实更多的是指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认可。但时至今日,这种明显的专业优势已逐渐开始丧失,而时代环境本身也对深圳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因此,笔者更想谈谈深圳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的种种危机和不足。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全面推进,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作为“特区”的“光环效应”开始减退。中国整个经济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使得深圳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巨大,其他行业如此,平面设计行业同样如此。在设计人才从源头上大大减少的同时,无形中大大减弱了其整体行业活力,加之深圳地区高房价的现实生活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人被迫选择离开,以至于深圳在设计专业人才质量上的优势也随之大大减弱。

其次,是专业设计院校的缺失,使得深圳缺少自己的设计专业人才“造血功能”的系统。这些年深圳的设计行业一直处于自然随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现在应该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每年来自全国各地庞大的应届毕业生进入这个城市,但只有非常少量的能进入一线设计公司,其余多数,都混杂在参差不齐的与设计相关的各类公司。这些设计师,往往本身缺少专业基础,加之深圳现实生存环境的压力,使得他们要么安于现状,要么被迫改行,造成设计专业人才的极大流失。因此,深圳应尽快建立自己的高水平的设计学院,利用业界集中的优势展开校企联合,就地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梯队,与此同时,扶植各种设计再教育培训机构,整体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就是公司“同质化”的问题严重,造成行业内的自相残杀。虽然在目前,深圳设计的整体品牌是有了,但细分来看却存在很大的危机。以平面设计公司(据主营业务划分)而言,定位雷同的公司特别多,并且大多都是小规模,只有极少个别按照现在企业机制运营的大中型公司。由于服务内容、运作模式的雷同,经常会行业内部竞争,甚至互打价格战,造成整个行业“内耗”的恶性循环。试问,中国企业500强的品牌设计,有多少是深圳的设计机构操作的?各大超市里的生活快销品,又有多少是深圳设计师设计的?如何真切地影响大众生活?笔者几年前就开始思考中国近期大型设计公司(集团)诞生的可能性问题,从而旨在开拓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价值最大化”,以期提出一些带有乌托邦式构想的观点和建议,但目前来看仍未有大的改观。具备大型设计解决能力机构的缺失,将是制约深圳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这点在未来需要迫切改变。

第四,是人才结构的单一性,这是制约深圳设计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支撑一个行业,需要专业人才、理论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多元化团队结构。然而,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的目前中国大学设计教育陈旧的模式与门类的单一,仅仅停留在创意设计这一个领域,而缺乏对于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和业界招人难的两难尴尬局面。

第五,是年轻一代的“机会危机”。在传承前辈建立的大设计品牌资产上如何延伸,是深圳年轻一代设计师面临的集体考验。社会人文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设计职业本身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一代设计师相对单一和雷同的成长经历及运作模式,已经明显不再适合现在。但与此同时,年轻设计师也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有限的发挥空间。年轻设计师必须保持高度清醒并自我觉醒,有方法、有耐心地进行持续的自我提升和更新,如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国际视野、调整经营方式等。其实现今背景下,深圳年轻设计师建功立业的空间是很大的,并非都死守在深圳一地。中国决大部分地区的设计相对还比较落后,但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却是刚性的,年轻一代的优秀设计师应放宽视野,可考虑以深圳为根据地,到内地主要经济城市驻扎,更有利于个人实际价值的发挥,同时也可将设计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延伸到更广和更深入的层面。

第六,深圳平面设计应该更多分享社会公共资源,协助政府建立设计博物馆与公众设计中心。此类公众平台的建立,可以考虑由政府主导行会执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设计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设计创意在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是其设计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为集中收藏和展示不同时代的设计创新成果和设计的历史文化遗产,设计博物馆是整理、研究设计文化的理想平台,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设计、体验设计、启发创意、培育审美的场所。深圳三十年的设计历史需要专职机构进行系统整理,而设计博物馆刚好可以同步开展这项工作。然而,来自实践的理论体系的缺失,业已成为制约深圳设计产生更大影响和向更高层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深圳的平面、室内、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行业都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并蓄积了极大的力量,但由于相对比较分散各行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使得它们并没能更好地爆发其整体设计能量,因此急需成立类似于“城市设计中心”这样的机构,以此契机进行整合各个不同的设计门类,这早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就是香港设计中心。笔者认为,深圳起类似作用的设计中心的成立,或许能有助于突破目前深圳设计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第七,是处理好与香港设计的关系。香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公认的亚太设计中心,至今仍然还保持着相对的优势。香港设计对深圳设计有着持久并且深入的影响,即使当下来看,仍然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深圳设计学习和吸收的。近些年来,在香港政府的极力支持下,香港设计师集体“北上”,纷纷登陆、抢滩中国大陆的设计市场,这使得相当一批香港设计师都在深圳开设了实体运作机构,并且个别设计师已经开始以个人名义加入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设计中心在推动香港设计的整体品牌上发挥了卓越的作用,其通过严谨的专业运作,嫁接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经济等多层面的纽带。在未来的中国大陆市场中,香港设计师与深圳设计师群体,如何健康地展开竞争和合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迫切问题。

最后,就是深圳设计师群体应该对整个城市或者国家的整体专业水准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具体地说,就是深圳设计向全国各地的输出。其具体体现,应该表现为专业的人才、意识、观点、经验、价值观、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等内容的对外输送,以此辐射到更多的行业和地区,从而真正提升整个中国设计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笔者认为,这是保持和巩固深圳设计地位和影响最为关键的一点,目前来看已经初现端倪,在未来,应该更加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力度。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圳的经济奇迹塑造了深圳平面设计的传奇地位,深圳平面设计三十年的积累与实践,奠定了中国其他城市不可复制和超越的优势。然而居安思危,持满戒溢,无论从城市纪年和设计行业本身现状来看,当下的深圳,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临界点上,现在,正是这座“设计之都”认真检省、重新出发的关键时刻。

此文刊载于《美术观察》 2010年12月刊
浏览原文请点击:吴伟博客

(责任编辑: quxiaomeng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