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平面设计平面人物与团队 → 正文
敬传情,情有意,意生文,文沁心——吕敬人专访
作者: 曹金花 屈晓梦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0年9月3日

来到敬人工作室,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了所有人。长桌两边,满满的两柜书都是吕老师的作品,墙上挂着敬人的水墨小作,还有一只悠闲漫步的、黄白绒毛相间的猫,借着午后的阳光,记者见到了这位笑靥始终、平易近人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吕老师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的书籍设计课。


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

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转换

吕老师首先阐述的是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不同概念。装帧是中国至今较为常用的词,其目的是通过封面对书本的保护作用以及表面装饰来表达主题内容,并吸引读者的目光,因为它是商品要进行销售。1996年,由吕敬人、宁成春、吴勇、朱虹四人联合办了名为“书籍设计四人展,书籍设计四人说”的展览,当时就提出了“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转换”的观点,因为装帧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也不能完成书籍设计者应该承担的信息传达的责任,装帧仅完成书籍整体设计三分之一的工作,故代之以书籍设计这一概念。

书籍设计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装帧,强调的是保护功能,保护书的主体不被损坏;其次,书籍作为商品,有宣传功能,就是要通过封面传达给大众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书是文化产品,一个流动的美术馆,所以有审美要求。第二部分为编排设计“typography”,包括字体、字号、图像、空间、灰度节奏、层次阅读性等的研究,哪怕是一根线、一个点,是信息传达的二维思考。编排设计在国外是一个专门的行业。第三部分是“editorial design”,即编辑设计。如今是视觉传达的时代,不能仅通过白纸上的文字来传达信息或进行所谓的美化装饰,要注入编辑设计的概念,是把信息传递变成信息的表现。作为设计师,则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和体量,也抬高了知识素养的台阶,更增添了一份社会责任。编辑设计就像导演一样,通过理解文本,和作者、编辑、出版人、制作人员共同商榷,演绎信息怎样能够更好地传递给读者,是一种书的内在力量的表达。设计是富有个性的表演,让读者在眼视、手触、心读的过程当中得到书之五感的满足。今天我们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在实践这个概念,并受到读者和行家的好评。

书籍设计师要懂得编辑学,逻辑学,工艺学……还要对跨届的艺术能够触类旁通,包括艺术手法、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然后综合到书籍设计当中。比如拟态艺术(电影、舞蹈、戏剧等),音调艺术(音乐、诗歌等),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等)都应触及,这样能够增加设计师对书籍主导性的驾驭能力和领悟语言表达的本领。总之,要做好书籍设计师要比装帧师多了一份对自己知识、修养、素质、审美的要求和上进心。
吕老师说,“当我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并不是很能够理解,即使在今天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抵触,甚至像当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给我扣上“反对装帧”的大帽子,很是好笑。今年中国第七届书籍装帧展览改为‘中国第七届书籍设计艺术展’,而不是再称‘书籍装帧展’。名称的改变并非取消装帧,而是装帧范畴的延伸,是使装帧的身心更加丰满,这是观念的拓展,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进步”。
 
中国书籍设计在进步,面貌在更新

观念更新后,使中国的书籍艺术提高得很快。每年评出的20本“中国最美的书”,送到莱比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都有获得奖项。我们的设计能够为世界所关注,就是摆脱陈旧的装帧概念,追求由表及里,由内向外的书籍设计理念的一种进步。上海新闻出版局作为活动主办方,从2003年到现在,其创新思维也是不断进步的。“中国最美的书”的评委每年都邀请到欧洲、德国、美国、日本、港台,包括大陆的评委,用东西多元的视点来判断与审定最美的书。在评审过程中最大的原则就是书不单靠一张封面外皮,而在于整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出版人,他们改变了过去“装帧”的概念,灌入了整体的书籍设计理念,让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比如文本结构的全新的视觉传达体系的建立,图像语言、节奏语言、信息图表语言、检索功能语言、书籍五感语言……充分表达书籍艺术这样一个完整的阅读魅力。正是因为有了编辑设计,中国的书籍设计改变了原有的面貌,给书籍设计带来了内在的力量。做一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读通文本,注入情感,把司空见惯的文字转换成有序、有趣的视觉传达信息的过程,并为读者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让阅读的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书籍设计。

我们今天出版体制的改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出版社内部主雇关系变为现在的主客关系,由机械地审稿出版,到现在由设计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创造。从体制内循环的改变,对社会设计力量的加入是我们中国的书籍设计界、出版业增添了活力。

但是我们的观念还有相对滞后的一面,我们同国外的先进的出版设计界、信息载体制造业界,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设计观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吕老师讲到,导致观念滞后有两个原因:

一是,整个出版行业的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在经济效益为主体的出版思想的驱使下,浮躁现象比较普遍,出版业往往会更多的重数量而轻质量,对书的内容以及文化价值考虑得还不够,即对一本书籍产品下的功夫还欠火候,追求多、快、窍、省缺少功力和耐心。在书籍的设计风格上经常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书籍设计界,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以及服装设计行业都存在。

二是,理解设计的内涵不足。真正的设计在于阐释内在美。内在美就是文本的完美呈现,即内容传达的形式和传递信息与文相辅相成达到最佳的表现力。表现力体现在精彩的文字表达、辅助性的信息准确到位和印刷精致的图像插图原创、纸张语言的情感陈述……所带来的视觉传达力,以及印前、印刷、印后质量的细节处理等等。这个概念并没有贯穿于所有的出版每一环节和每一个参与者心里,这才是阻碍书籍设计进步的一个最大的瓶颈。
   
做书是一种态度

对于中国书籍设计行业的现状,吕老师也表示了一些担忧。他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表达了对书籍行业的期待。我们的设计应该更多地注重细节,更多地讲究质量。每张插图的精致,每一张纸的折纹顺序……不在乎所用工具有多先进,材料有多高档,而是取决于设计师的一种态度。中国的书籍设计师和出版人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加强责任感,多一些对他人的敬重,这样才能做好一本书。

对待工作要有兴趣才会热爱,做一本书一定要先对它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师的态度决定了书的质量,而态度来自于兴趣,把好的创意以好的面貌传递给他人。吕老师说,“当我看过文稿以后就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就会和出版人、作者进行商量,不能是单一地堆积图片装饰一下版面,而是对文本体例进行研究,提出阅读视觉化的构架系统和选择书籍语言的综合思考,我所希望做的是对一个过程的表达”。

吕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我为一个大学老师的博士论文做过一本书,是讲日本浮世绘的。浮世绘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世俗生活,所以我建议他到日本把当代百姓的生活现状和古代浮世绘的不同主题相对应,拉近时空,让读者看起来会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横断面的对比的感受。并把自己在日本拍摄的许多与文本相关的照片编辑进去。这本书最后做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设计的目的很简单,其实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读到好的有趣有益的信息,这也是书籍设计师的责任”。遗憾的是,现在有许多编辑、出版人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认为多一张图多一份成本,至于书的生命力有多久不是他眼前的事了。

设计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设计是一种生产力,现代设计越来越体现生产力的重要性,它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吕老师谈到,“做书是个了不起的行业,与做其它设计的不同在于,书是文化的积累,做书人最得意的是可以结识很多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包括政界的领导人。每次接触时我可以作为一个学生,听一堂免费的课。所以我觉得这对于做书人来说是件特别幸运的事情。比如我在给国家图书馆做《中华善本再造》工程的时候,需要把《永乐大典》、《食物本草》、《诗经》、《茶经》、《酒经》重新再造,就需要去图书馆看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书,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虽然做书很清苦,付出的与所得到的回报也不成正比,但做书绝对是一个好的职业,所以我希望从事书籍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热爱这个专业,其次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懂得书籍设计道道的人,就有可能去做导演、策划、艺术总监,因为书籍设计师对信息的把握、掌控、操纵和驾驭能力是很强的。”

吕老师做了大量的书籍设计,其中有高端的,偏文化类的,比如《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敦煌全集》,还包括北京奥运会的国家礼品书《中国记忆》,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画册。这些书的文化价值普遍都很高,是一般消费群体暂时不能接受的。人们以为吕老师偏重于高端消费的书,其实他更多的是做大量普通的、大众化的书籍。有少年儿童的学习辞典,有作为大学的教科书,也有一些科普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学类的普通读物。但是吕老师说自己很少做流行书、畅销书,因为这类书的寿命往往很短,通常不需要对书进行整体的设计,包括之前讲到的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仅一张封面完事。有的组稿人拿出一本内文极为丑陋的书让我装扮一张漂亮的脸蛋,我实在没有兴趣。

对于读书的体会,吕老师深有所感,他讲到,“其实阅读就是一个过程,是慢慢翻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读者亲自去享受的、缓慢的。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状态,希望现代人可以细细地品尝,优雅地去阅读,诗意地去生活。我们现在的设计师能够创造出这种有诗意、有气味的阅读载体,我就会觉得很满足”。

日本设计行业做事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日本设计引进国内,这些书精致,富有禅意,不讲究绚丽的色彩,而是只强调一种中间色,看起来很优雅。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无印良品,其恰到好处的设计分寸感充分体现在这个品牌视觉传达中,它所表达的不光是外表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质量。

日本在黄金时代的六十年代奥林匹克以后,到九十年代,经济腾飞,那期间日本出了很多优秀的读物,选题范围非常广。日本人喜欢阅读,国民整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日本人做书的选题是精心策划的,方方面面做的都非常专业。设计照顾到文本的体例到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阅读通畅,出版人、编辑、设计师、印艺人员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做到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国内的书籍行业在这方面做的还有待提高。

日本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做事的“态度”。过去国内的一批优秀的老编辑(像开明书店、三联书店等),他们整体修养很高,文化底蕴亦深,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矩。今天有些人毫无价值信念,随心所欲,利欲熏心,行事做人更谈不上秩序和规矩,要想做好设计也不可能。

要怀揣一种对他人的敬畏心去工作,做一本书就要对作者的背景做到充分了解,要对文字表达的信息感兴趣,甚至为他人的工作而感动,且升华到崇敬,只有带着这种敬畏之心,才能够摆正自己的态度。“所有让我敬佩的人,我都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给他做,所以我觉得做书的幸福感还在于能见到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让我可以去尊敬他”,吕老师意味深长地说。生活是很多元的,既要关注现代的东西,也要热爱传统的文化。

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在交谈中,吕老师谈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恩”。作为一个设计界的前辈,他的经历已经可以编载成一部书,供年轻的设计师们学习借鉴。他谈到感恩父母,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存在都来自于父母,感恩今天我们能够在父母的羽翼下,不畏艰难、逆境,健康的成长起来。感恩长辈、老师和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想到这些人就会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感恩是广泛的、相互的。

由此,吕老师提到了他所钟爱的一本书,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廖老师做的《一字一生》。这本书讲的是1949年以来新中国字体设计师的故事,讲到一批在新华印刷厂的工人时吕老师尤其激动,表达了他对这批老字体设计师们的无比敬畏之情。吕老师坦言,“如果今天我们要感恩的话,作为设计师或者中国的文化人,就要感激那些创造字体的人,因为他们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中的一个个细胞。今天仍旧还有一批不拘泥于自己不为人知的地位,耐得住孤独、努力书写文字孜孜以求,创造新字体的年轻设计师。他们特别了不起,这些人都应该被看成是艺术家。我们今天得益于知识的传播,得益于这样美的书籍,字体设计师们他们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可低估的,是要感恩的。”

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未来的设计师

吕老师对电子载体越来越繁荣的发展感到特别高兴,大众的书可以做成电子书,小众的书就做得有品位,让大家体味纸文化的魅力,他希望可以开发自己的书,制作、出版、销售等都由自己策划设计,不是简单的作品集或画册,要做一本亲切的、个性化的、选题出人意表的翻阅起来有意思的,值得大众购买品味和收藏的书。我还有一个写作计划,我希望把书籍设计的规律,新的概念,包括技巧、技术都阐释出来。我们不光是纸上谈兵,更要加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所以我说不光要形而上还要形而下”,吕老师在最后谈到了自己未来的计划以及对国内书籍设计发展的期望。他希望未来书籍设计行业可以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年轻设计师来施展才华。对于他个人,更多的是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提到做网站、办杂志、办展览等等,他期待和年轻人们一道来完成这些工作。话语间透露出一种轻快,放松的心境,然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更是因为吕敬人做事为人的态度。

后记:

在与吕老师的谈话期间,那只悠闲地猫咪时不时经过吕老师的两腿之间,吕老师的脸上始终都挂着他招牌式的笑容,让每个在座的人都感到一种亲切,体会到源自生活的切身感受。吕敬人,一个“敬”字贯穿始终,不论是人们对他的敬重还是他对他人的敬畏,全然一个“敬”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只有在这样一间屋子里,这样一种氛围下的这样一位学者,才能做出一本本震撼人心,意味无穷的书。               

 

推荐:吕敬人的一些少见的作品

经典案例赏析——吕敬人(一
经典案例赏析——吕敬人(二)
经典案例赏析——吕敬人(三)
经典案例赏析——吕敬人(四)

(责任编辑: quxiaomeng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