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导师肖勇教授
视频访谈
视觉同盟:请您首先谈一下对此次论坛的期望? 肖勇:这次论坛规模比较大,又在假期是一个很好的分享思想、分享经验的一个时刻。包括企业界,还有设计师,还有学生,主要是很多设计院校的老师共同关注这个话题。一个是总结经验;一个是分享一些新的想法;一个是互动、交流。 视觉同盟:再请您谈一下,院校怎么看待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设计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肖勇:这个话题可能牵扯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个很像北京市堵车,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有的说要不开车,有的说要修路,有的说要限制车,有人说要修立交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教学上来讲,我认为,第一,设计师是个体,对个体的培养,应该从原来的群体化培养转变,注重设计师独立和个性化的发挥。 第二,教育是一个体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或者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其实它的延伸可能从小学到中学,从后期到了大学,把主要的教育寄托在大学身上,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环节。从长远来讲,现在在教育上,学习是一个持久战,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到职业的教育也仍然需要,甚至在实践当中去学习,所以这是设计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一个历程。 从企业来讲,有两种企业: 一个是服务型企业,也就是设计事务所,应该算机构。 再一个就是产业,能够有生产、加工的企业。他们都很需要设计师,而且企业跟院校的结合,我觉得应该是更加紧密,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寻求一些方法,使学生有这种愿望和需求,学校可以更加地主动,企业可能相对更加地开放,但必须找出一种机制。 视觉同盟:您觉得设计院校与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会更有效呢? 肖勇:我觉得这种会议是很好,大家能够有集思广益的机会,但是应该具体到哪个学校对哪个公司或者哪个设计事务所,每学期能学习和工作多长时间,谁去带,产生什么结果,最后去评定,如何让这个更加长期,而不仅仅是建立在友谊上或者是口头上,可能做两次大家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我觉得有很多的机制,可以来探讨,包括地方院校还有大的城市,还有一些大的公司、小的公司,怎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