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理论资料 → 正文
浅谈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来源: 光明日报 时间: 2009年5月31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近七成高校均有设计类专业。但办学模式趋同,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庞大的设计教育规模与我国所处的国际产业地位存在巨大反差。如何打造多元、完善、富有特色的设计教育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产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创造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设计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以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统合设计教育要素,整合设计教育资源,从而切实提高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内涵

  设计艺术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设计创造的是社会生活方式,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也承载着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具有符号意义和价值导向。一方面,技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均对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设计行为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设计人才相应提出了更为全面、综合的素质要求。

  构建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设计学科的属性和人才需求、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的教育策略,体现了设计教育发展的需要与趋势。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重要的整合过程,是融合理论与应用的、动态的、整体性的教学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之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加以阐释和建设。

  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与内容

  实践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根据教学载体和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将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的几个层次:首先是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其次是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第三是项目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通过虚拟的或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学生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第四是行业实践教学,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第五是社会实践教学,如果说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色彩,那么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全面培养包括设计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培育过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设计人才胜任设计岗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融入产业及文化发展并保有发展潜力,恪守设计伦理、担承设计使命,服务社会并引领生活。

  我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作为专业设计院校,在把握设计学科特点、联系产业前沿与社会需求、把握设计教育格局、剖析设计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就构建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与具体的办学尝试。

  (一)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其一,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学校确立了“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应用”强调与生产实际的对接、融合,“创新”要求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不仅要有以设计服务生活的能力,更要有以设计引领生活的潜力。其二,学校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实践教学型”的学校类型定位。相对于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的我国影响最大的高校分类理论,我校从设计艺术学科的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在系统分析自身办学条件、发展要素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破既定的类型划分,提出“实践教学型”的定位。

  (二)全方位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障;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打造以设计艺术学科为主体,文学、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与创意产业发展对接。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广泛开展涵盖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视野和空间方面,学校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视野与交流合作空间;同时重视开展社会服务,拓展服务面向,增强与实际的结合度。

  教育是长效性的,所谓“百年树人”,教育举措需要时间验证、现实检验,影响是深远的。同样,设计也需要厚积薄发,体现民族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但“千里始足下”,我们需要关注就业的现实、担承设计的使命,履行教育者的责任,从学科内涵和社会需要出发,构建并完善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破解难题,迎接挑战,推进设计教育更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5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5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