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理论和资料 → 正文
从鼠标到iPod,设计师之死
作者: Mark Blyth 来源: uigarden 时间: 2008年7月28日

阅读本文英文版(翻译:蒯曙光,校对:李鱼)

计算机技术现如今是这样的家喻户晓,无所不在以致人们觉得它就是与生俱来的。想想鼠标竟然是由Doug Englebart在70年代发明的,真是非常奇怪的感觉。当他向人们介绍他的发明时,一定会面对这样的质疑:“你发明了鼠标,真得吗?很不错。那你是不是也发明了钢笔啊?” 交互设计的研究者非常乐于用海德格尔式的哲学范例把工具描述成人们理所当然的拥有。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锤子坏了的时候,他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当锤子工作得很好的时候,他只会意识到他正在敲打的钉子,而不会在意他在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而我,是那种会特别注意锤子功能的人,我乐于思考如果锤子砸在我的大拇指上会有什么的后果,所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并不适用于我。鼠标确实是个例外,当它不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注意到它。这个工具感觉是“天生”长成这样的,从没有人提出过疑问。在想到这个东西的发明的时候,我们的思绪被带回到它被堵塞并需要清洁时那一刻。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个工具, 一个最近做成的工具,说到了这里,可能还是可以被改善的。

Bill Moggridge的书“交互设计”不但给读者介绍了鼠标的发明者,同时也包括了一群交互设计师,他们的工作把个人电脑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本书收集了对这些设计师的访谈,他们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例如,25年前,Bill Atkinson是如何制作了现代电脑桌面的原型。“一个晚上,他定义了整个下拉菜单系统!整个系统!他不仅把它移到了桌面的顶端,他同时想出了当你把鼠标移到顶部菜单项的时候,下拉菜单会自动弹出。当你来回拖动鼠标的时候,它们会随之滑出缩回这样的设计” (Moggridge 2007:97) 。这个独特的下拉式菜单就像笔和纸在工业时代一样重要。“哦,你设计了A4纸?不错不错,每个人都喜欢它,不是吗?”

早期计算机界面的设计者主要关心一些可测量的结果:人们在不同的界面上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完成一个任务。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设计的过程相当的清晰透明。后来的发明例如苹果电脑的OS X操作系统则很难量化。设计者受到关于冰糖,酒精和液体的广告图片的启发,创造出一个新的富有透明和流动感的外观。从可用性到用户体验的转变把美学,享受和娱乐结合到了一起。这些因素和可用性的维度相比,不够具体并且难以测量。我们如何把握这些模糊的变化不定的用户需求呢?例如,iPod是怎样变得与众不同? 就算苹果公司知道,他们也不会告诉我们。

尽管对设计师的访谈能够揭示他们所做过的工作,但是这种方法的危险在于把历史简化成几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工作。对这样的解释提出疑问并不是对这些个人所具有的过人能力和其所能达到的成就的质疑,而是来思考在过人智力之外,是什么能让他们达到如此成就。设计师总是很难解释他们是怎样做设计的,甚至不能回答设计是什么。设计师对设计过程的解释总是归于直觉。John Maeda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Paul Randm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讲座的时候,有人问他设计师最基本的技术是什么。Paul Randm回答“最基本的技术是天分,天分可遇不可求。这要依靠直觉。直觉又是难以言传的。”(Maeda 2000: 306) 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解答,设计师被描绘成孤独、伟大的天才。

交互设计越来越开始向其它历史悠久,并不断致力于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学科如美学学习和借鉴。在很长的时间,文学和文化批评家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绘画等作品的成功归功于创作者的天分。为什么哈姆雷特很伟大。因为莎士比亚是个天才,他的工作永垂不朽。在20世纪的中叶,文学研究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学一些方法开始应用其中,它们根据文学作品的结构来区分不同的流派。他们不再关注作者的生平而是故事(如民间传说)所必要的组成元素。马克思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开始批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艺术家定义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在原来文学创作中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把劳动阶层、妇女、黑人作家排除在外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他们认为,这个定义的准则并不是天才与否,而是对主流社会秩序和价值的迎合。这些孤独天才的根本问题在法国评论家Roland Barthes文章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对作者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称之为“作者之死”。 

Barthes认为文字本身不具意义,而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原创的,一起混合与碰撞。文字是巨大的文化中一些摘录和引用。”(Barthes, 1977: 146) 对Barthes而言,小说的意义不在于作者想说什么,作者唯一的能力就是把这些文字一句一句的组合在一起。Michel Foucault同样对作者的概念提出了疑问,提出了相对现代的观点。一些最古老和著名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归功于一个单一的作者。例如,阿拉伯传说中的“一千零一夜故事”就是从街头艺人的口口相传、推陈出新中产成的。渔人,神灵,魔灯这些流传至今的传说不是由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一个文化的产物。 

和所有很酷的标题一样,“设计师之死”这类标题已经被用过很多次,不过它一般用来描述设计工业界的职业危机。设计显然和作家的写作不一样,这不是一个孤独天才的孤独活动。这绝非说设计师不是天才,而是说单单天赋不足以解释他们的作品。交互设计更是一个团队活动。Doug Englebart不是一个人独立发明了鼠标。在此之外,设计尤其是有关用户体验的设计是一个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和作家写作一样必须吸取很多其它的养料。

iPod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设计经典”,而鼠标在某种程度上却不能这样说。这表明为可用性设计和为用户体验设计原则上可能有所不同。鼠标是通用的,它更多是可用性的产物而不是激发了iPod设计的用户体验。网站“谁发明了iPod”把乔布斯誉为天才(http://www.who-invented-the-ipod.com/?p=5)。或许他不虚此名。百科全书把苹果半透明的颜色,powerbook G4简洁的形状和iPod新颖的透明白色塑料感的设计归功于乔布斯的团队。乔布斯被描述成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总是乐于把荣誉赋予团队中每个对设计做出贡献的成员。显然除了这些注重实效的团队工作和多学科的合作之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设计也不能简单归功于个体。 

我们的技术是众人共同工作的结果,而非个人天赋的产物。然而,这些设备的意义不在于设计师的意图,而在于用户的感受。iPod被认为是一个“设计经典”是因为它很成功,而它的成功不在于它是“设计经典”。如果它失败了,它就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毫无用处的,而设计本身是经典的。在目前存在的文学研究观点的争论中的受众理论认为,认为有多少读者,文字就有多少种意思。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不在于作者,也不在于文字,而是在读者和被读文字之间的“格式塔”空间中。因此,作者和读者一样,可能自己也不理解他的作品。Milan Kundera在谈到自己的一部小说时,他回答—— 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并不是我赋予它这个意思的。作品不是由设计者独自一人创造的,所有的交互设计也是多学科的团队合作的结果。进一步来说,交互空间的限制来自社会,文化,技术环境,而这些事物本身也是很多人工作的结果。并且,设计的最终意义并不取决于设计团队而是取决于用户。在这个意义上,设计者已经死了。尽管设计者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来充分了解和预测用户体验,但是,最终还是要研究作品和用户本身。  

Moggridge创作了一本极具价值的书,这本书的的核心策略在一个问题中被描述出来。这个问题是他想到大范围成功的日本i-mode服务时提出的:“这项服务是如何被设计得如此成功?” (Moggridge p.393)。 如果针对鼠标来问这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实验中各种测量指标如速度和正确率的比较便可得到结果。然而对于i-mode或诸如iPod一类关注用户体验的产品时,问题不再那么简单。Moggridge的书把对用户的关注,创新设计以及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产品的成功建立了因果联系。然而,i-mode服务为什么会成功的另一层含义——如何设计失败的产品?不断出现的失败的设计,就像不断制造出来的糟糕电影,对任何“怎样做”系统说谎。Hollywood的观察家们很长时间内认为成功的电影是在偶然中制造出来的。直到电影发布的那一刻,绿野仙踪的制片人还在争论要不要把后来成为经典的主题曲“彩虹之上”删掉。作家,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直觉和艺术成果是否能被接受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鼠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最好的工具,iPod的成功则并非如此。可用性的问题大多是经验的问题,用户体验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人机交互的研究中开始(比较)认真地考虑文化理论的作用。设计师已经死去,任何一个你碰巧遇到的设计师可能只会被当作一个期待多时的生性怪癖的预言家。

参考文献
Barthes R., (1977) Image, Music, Text, Fontana Press. London
Maeda M., (2000)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Moggridge M., (2007) Designing Interactions. MIT Press, Massachusetts

Mark Blythe是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系的高级研究员。他是一个有着文学和文化研究背景的人种学者。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趣味学”,经验中心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评论。他和凯撒一样喜欢用第三人称写作。

本文作者 Mark Blyth, 最初发表于 http://www.uigarden.net/chinese/cong-shu-biao-dao-ipod-she-ji-shi-zhi-si。如想阅读更多类似文章,请到: www.uigarden.net

© ui花园版权所有,经许可转载。

(责任编辑: vincent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