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日前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共有13个国家及地区的155家动漫企业参与,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开展5天,观众达14.53万人次,其中包括23334名专业观众;博览会现场交易额高达3.11亿元人民币。一连串数字,似乎让人们看到中国动漫产业之路正在脚下铺就。
上海国家动漫基地办公室主任朱建民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喜中有忧、前路曲折。
有资源,但内容二度创作“缺席”
话题从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热映说起。朱建民认为,中国不缺素材资源,缺的是如何调动这些资源,以及进行内容二度创作的人才。《功夫熊猫》最主要的两个元素: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画面上美轮美奂的山水自然风光,也是中国的,连配乐、背景、对白,都是地道的“中国风”。
中国是古典文化大国,《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为全球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原料。但国内许多动漫创作企业没有挖掘这一文化“富矿”,在选题创意、形象造型、故事内容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普遍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的问题,缺乏自主创新力。
有“劳力”,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
《功夫熊猫》也引出了我国动漫目前的尴尬现状,那就是:别人利用我们的题材和廉价劳动力赚大钱,而我们却因原创能力的匮乏而只能在产业链的底层赚点儿小钱。
《功夫熊猫》25%的前期制作是由我国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为国外加工的动画片每分钟是3000元至4000元人民币。”深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服务中心主任蔡大明说,“和《功夫熊猫》全球数亿美元的票房相比,这点收入太微不足道了!”上海也有几家制作能力较强的动画企业以承接加工为生。据说,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的动画片《白蛇传》也将由《功夫熊猫》的同一制作方,以同一方式开拍、制作。朱建民说,谁都懂哪个赚钱,哪个是蝇头小利,关键是我们做前期可以,后期却不过关,原因是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
有资金,但不懂得用在刀刃上
从没见过哪一项文化产业能得到政府这样的支持。中国动漫的“婆家”有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等十部委。自2004年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上海挂牌成立至今,各地共建立动漫基地70家,其中国家级基地52家,地方级动漫基地18家。国家财政机构每年拨款2亿元用于动漫的创作、制作和推广;地方政府也投入不少,浙江省每年举办的动漫节,一次就需3000万元。近年来,上海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现在,海外资金也看好中国动漫市场,上海弘梦蓝兔就得到红衫基金投资,提供千万美元拍摄了《十万个为什么》。然而,资金大多用在制作和搭建平台,很少用于扶持和培养原创力量上,尤其是以个体创作为主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主大都是活跃在动漫画坛的作者,却因资金不足而徘徊在“生死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