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UI设计UI人物与团队 → 正文
MOTO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经理潘颀业专访
作者: art2000 vincent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7年10月22日

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主办、视觉同盟联合主办的“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即将于2009年7月25日—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MOTO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经理潘颀业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将参与此次论坛。如下是视觉同盟对潘颀业先生的专访文章精选:


MOTO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经理潘颀业(Dennis Poon)

被采访人:摩托罗拉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经理潘颀业(Dennis Poon)
记者:廖翔、沈扬
采访地点: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北京设计中心
采访时间:2007年10月

关键词:Dennis、潘颀业、摩托罗拉、MOTO、用户界面设计、设计教育、角色定位、实习生

视觉同盟:请先介绍一下MOTO用户界面设计组的情况。
潘颀业:
我们的团队负责触屏手机的平台,这是我们主要的项目,从A780到A1200,还有MOTO的E6都是我们研发的,完全是Made in China,设计是在大陆、生产也是在大陆,所有的研发都是在这儿做的。我们还做一些其他平台,大部分都是帮运营商做优化,比如说用户买的话,他们需要界面的一些改动,把他们的风格、图像放在下面,我们也做这些。还有一些其他项目,基本上我们是一个国际的团队,其他团队有需要的话,我们也去帮助他们。

视觉同盟:MOTO用户界面设计组与其他设计中心是如何进行合作的?
潘颀业:
主要是看项目,也看地点,比如我们跟韩国的合作比较简单方便一点,开心一点;跟美国那边因为时差问题,一般都是电话沟通,晚上或者是早上挺早的跟他们开会,也有直接过去的时候,一般是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和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会过去一下,但是基本上都是通过E-mail、电话处理。
项目有时候是各个设计中心分工,有时候是同时做。项目初期我们开始讲创意,需要很多意见,不同的团队都会交一份详细的意见;如果项目已经在开发阶段,每个团队做的部分就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会从零开始,而是先要看看其他团队是不是已经做了,然后再进行优化、改良。但是,有时候我们是从零开始,那时候就会跟其他部门一起合作。


采访现场

视觉同盟:MOTO北京设计中心的内部,用户界面设计组和工业设计组是如何进行合作的?
潘颀业:
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开始一定是从产品市场部得到一些规划,他们说这个产品有什么功能,大概大小、外观是什么样的,ID开始做的跟UI没什么区别,因为总有一个先开始的,所以是他们先看诉求,比如说手机的主要卖点是新的手机加声器,他们想要突出这个功能,然后我们就把这个功能的细节部分加进去,加进去以后可能他们会发现外观需要修改,就会配合我们新加的细节反复进行修改。但是谁先开始其实没有固定的,也可以是我们先开始看功能,然后他们做工业设计,但是也不会他们做了一个月,我们才开始,一般都是差不多,可能差一个星期、两个星期。


潘颀业(左)在接受视觉同盟采访

视觉同盟:用户界面设计组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是怎样的?
潘颀业:
我们用户界面设计组中还有3个小的组:媒体、互动、可用性研究,3个团队用的设计方法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做的东西不一样。系统做的是流程方面的,很多时候我们做项目是先了解用户的需求,先访问他们,然后做设计。设计过程中也会找一些用户,比如说当我们不确定方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找用户来,看看他们喜欢什么,看看他们的理由,我们有没有更加去强调这个理由,把项目给优化。产品出来之后,我们还会找一些用户来体验最后的产品,最后的过程非常长,而且有跟用户的联系,这是我们流程部分的情况。媒体和互动两个小组比较灵活,他们不必跟着流程做,很多时候是在需要他们的时候进来帮忙,不是从一个产品的开始就进入。

视觉同盟:作为用户界面设计组的经理,您觉得自己在团队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潘颀业:
昨天我才跟老板研究过这个问题,就是我的角色应该是什么,他的意见是我不应该参与太多有关设计项目的东西,我的角色应该是提供一个环境,给他们工具、给他们流程,让他们去发挥他们的创意。我们是部门的主管,用户不喜欢我们的手机,最后要负责的肯定是我们,但是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参与每一个设计的确定过程。互动设计非常奇怪,很多时候不是黑白那么简单的,有时候可能两个方案都是可以的,各有各的好处,如果这个时候我跟我的老板插进来,说想往一个方向走,这样对团队的发展和帮助他们成熟、成为更好的设计师没好处,所以我们要带他们一年,让他们去做,错了没关系,我们可以找设计师错在了什么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所以说到设计方向,我不会主动给他们,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会找我,那是针对个人,不是针对整个团队的,但是经验浅的设计师有事情需要解决,我肯定跟他讲先去找资深的设计师,别先来找我。

视觉同盟:您觉得作为一个UI设计师,在设计环节里面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潘颀业:
其实做UE和GUI没什么分别,这两个角色只是在每个公司的环境不一样。比如如果我在IDEO做UI的话,我的角色是把创意推给客户,客户来找我们因为我们是专家;在MOTO,我们也是专家,还是这些客户,但是对他们来讲我们是合作伙伴,是在整个流程上面某一个地方需要用到的部门,所以角色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在整个设计流程上面,UI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个需求跟市场调查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比较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拿着这个需求去跟产品市场部对证一下他们的需求是不是市场的需求,很多时候都是对的。因为市场部也做调研,但是他们可能不够深入,我们就可以给他们一个更深层的报告,从这个报告就可以预测到手机需要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界面、什么样的媒体。我们跟客户或者跟用户、跟其他部门的联系在工作流程的前半段是非常多的,后半段我们就直接去做设计了,跟他们的联系就减少,但是两方面都一样重要。


潘颀业在接受视觉同盟采访

视觉同盟:请谈一下您是如何踏上UI设计这条路的?
潘颀业:
开始我是希望学油画的,因为在英国想本科念设计,要先画一年,做基础课程。那个时候我希望学油画,后来就发现这个行业的发展有风险,但是也不想放弃,就转到平面设计,做到平面设计以后,到了三年级的课程,开始接触电脑,1988年左右,第一台苹果电脑出来。那时候我们学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里有“跟电脑有关的设计”这个专业,我觉得很好,每天都可以用电脑,然后真的就被我考下了,过去学了以后,才发现不是用电脑设计,而是为了电脑而设计,那个时候还是觉得反正进来了,挺好玩的,就学下去。后来发现这个行业的发展很好,我们是第二代互动设计者,第一代人的背景也不是在学校学互动设计的,他们可能本来是工程师,或者是软件开发的,然后转做互动设计,他们当时已经做互动设计这个事情了,但是还没有这么个名称。我毕业以后就进了IDEO,开始做界面设计,后来在IDEO跟我当时的老板开了一个新的团队做多媒体的东西,那时候是1990年初。IDEO是产品设计公司,我很感谢他们给我这样的空间去开发一个新的团队做UI设计。后来我离开了IDEO,去瑞典、比利时做网页设计,开始也是管理一个小的团队,后来就回到美国。飞利浦当时是我的客户,2000年的时候,飞利浦问我有没有兴趣加入他们,然后我就去专心做界面设计了,是做产品的界面。最后我才到MOTO。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误打误撞进入了UI这个行业,那时以为是用电脑来设计,最后才发现是为了电脑而设计。

视觉同盟:请您比较一下中国和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
潘颀业:
其实差不多,本科的课程也是老师教。到了研究生的阶段,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是学生自己去推动,你想学什么就去学,学校给学生灵活性,让他自己去选课程。还有到了硕士阶段,你感觉不到学生在浪费时间,很多学生都是已经工作过的,20年前皇家艺术学院不收刚毕业的人,一定要有工作经验,有工作经验的人可以带给其他同学的经验是很宝贵的。我们班那时候有一两个,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多的也是他们,他们懂得怎么不浪费时间,我们就感觉好像还是学生一样,用毕业时候的心态去面对下一步的学习;而他们两年的时间充实地过去,他们懂得如何好好利用时间。在英国学互动设计里面包含着媒体设计、人机工程学,现在国内有一点问题是把这几件东西分开,比如国内的互动设计师,要他做媒体,他不会做,学媒体的又不能做互动,其实这两方面是合在一起的。

视觉同盟: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潘颀业:
刚才我也说了,皇家艺术学院的很多学生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他们的老师真的比较像一个经理,他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给你,你学什么是由自己去确定,有时候老师会给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今年我们会做几个课题,但是他不会说这个课题要针对什么,你自己去想,想选什么,他会给你一个意见。绝对不是现在我教你做这个东西,你做出来,然后给你评分。我们最后的评分会在外面找一些人过来。我觉得皇家艺术学院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跟工业的联系很紧密,我们刚进去的时候,校长跟我们说,我不可以保证你们每一个人毕业都会有工作,但是我会保证你们每一个人去申请工作都会有面试,可以说这已经不容易了,这是十年前了,但是我觉得他们现在应该还是这样。

视觉同盟:我们网站的读者群中有很多学生非常想了解MOTO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组在招收实习生方面的要求,能不能介绍一下?
潘颀业:
其实我个人比较注重设计师的团队精神,因为UI尤其是做流程方面的,要跟很多人合作。流程是学生到每一个新的公司都要重新学的,学校没办法把这个教给学生,所以他们来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培训系统很快地培训他们,一两周之内他们就可以马上开始工作了,跟其他团队配合和与人的合作是我比较重视的。而且这个行业,不管是工业设计,还是时装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无止境,不像软件开发,比如做一个摄像头的软件,程序可以运作,就做完了,有一个很肯定的目标,但是设计没有,你可以不断地把它改良。这是追求完美,把自己能力提升的希望,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去促进他的,我不建议加班,但是我希望他们自己想做的更好。


合影(左起):MOTO北京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组经理陈圣、MOTO北京设计中心用户界面设计经理潘颀业、视觉同盟主编廖翔、视觉同盟UI设计频道主编沈扬

欢迎参与“人才与未来——中国设计教育与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一睹跨国企业设计总监风采

(责任编辑: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