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访谈 → 正文
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童岩
作者: sanbo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06年6月12日

童岩,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1991年毕业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研室,现为徐悲鸿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新媒体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采访:视觉同盟张海新

视觉同盟:您好,感谢您接受视觉同盟网站采访。请介绍一下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第12工作室?

童岩:2003年2月,按照徐悲鸿艺术学院统一的专业工作室序列,艺术设计系成立了第12工作室。12工作室的教学方向主要针对影像、声音、网络以及互动之间存在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强调技术与艺术创作的一体化;强调作为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与偶发性的结合;强调数字化(number)创作方法的探索。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从影像、声音、网络、互动、编程等方面进行学习与研究,并希望能够使这些因素相互融合、裂变,力求创造出一些新颖的艺术语汇。第12工作室实行以“技术学习 — 观念探索 — 命题创作”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针,强调与边缘知识的融合,强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学生从事具有实验性的创作活动。

与其他艺术院校类似专业相比,我们这个专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工作室每年从二年级的学生中挑选10到12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这个规模可能还比不上有些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数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小而精”的教学特色。


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教学场景

 

 

视觉同盟:教学特色有哪些?面对就业压力在教学上有哪些针对实践的结合?

童岩:就现阶段来讲,主要的特色可能体现在我们聘请了很多在数字、网络等领域里的优秀人才承担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他们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并且能够把各自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趋势带入教学中,由此可以不断调整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也由此使我们的教学尽可能地避免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就目前的情况看,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似乎还没有遇到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这可能与当前迅猛发展的IT业与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有关。

 

视觉同盟:新媒体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童岩:根据过去两年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大多数在都网络公司从事网页设计、UI设计等工作。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更广泛的领域里的应用,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会不断拓宽。

 

视觉同盟:您认为国内的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否更应该向“学以致用”方面发展呢?

童岩:我认为设计教育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中等教育,另一个是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在着重点上应该有所不同。前者应该注重学生对已经成熟了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技能与艺术形式的学习与应用,而后者则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前者可能更直接地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而后者则可能在更广泛的维度里体现其价值。从西方设计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杰出的设计师如建筑设计师、时装设计师等,他们在大学期间并不是学习后来所从事的专业的,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他们的成功为我们今天的“学院式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这种能力是否应该体现在学生毕业后能马上找到所学专业的工作上?就我个人的观点是否定的,尽管这种观点受到了来自教育部和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压力,也有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尽管我们的毕业生都能够找到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而且收入还相当的高,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专业设计教育(Professional)与职业设计教育(Vocational)的“学以致用”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专业设计教育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基于功能与材料的限制下的。在此,我想引用贡布里奇的一句话:人只有在探索和解决他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具有创造性。虽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主张淡化纯艺术(Fine Art)与应用艺术(Applied Art)之间的界限,但我们也对学生强调:功能与材料决不是对艺术的限制,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源泉,形式感应该建立于对功能以及功能所必须的材料的运用上。我想,不管学生将来从事哪种设计,只要有了这样的能力就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吧。


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新媒体专业教学场景

视觉同盟:童老师,您曾经在国外留学,请谈一下国外设计教育如何和实际工作的结合?

童岩:我仅举一个在美国大学见到的例子: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在三年级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次和设计师见面的机会,这个活动是由学校和地区平面设计师协会组织的,每个学生都带上自己的作品,来自不同设计事物所的设计师会对每个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再有,在国外大学的设计教学中会经常聘请有经验的设计师承担教学工作,或举办讲座或举办工作坊(Workshop),他们的固定教师很少。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体系僵化的弊端,对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设计角色也有很大的帮助。

 

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当中应当注意具体哪些素质的培养,您作为一个长辈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童岩: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不要以为现在学什么专业将来就得干这个,因此,在上学的时候就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要自信自己的好奇心永远都不会有错。如果说自信是一种素质的话,那么,学习设计的学生最需要具备这种素质。

 

视觉同盟: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视觉同盟网站的专访,您能对我们网站的读者说几句话吗?

童岩:希望大家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与经验。在这里,没有权威,只有交流,也许你是个才上大一的学生,但你的想法很可能是具有建设性的。


合影(右到左)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12工作室主持人徐珂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童岩教授、视觉同盟副主编樊鹏、视觉同盟主编廖翔、视觉同盟编辑沈扬

 

转载注明出处并保留本文所有链接,更多设计教育访谈请访问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本文关键字:设计教育人大童岩
(您可以在视觉同盟文章搜索搜图中使用以上关键词)   

(责任编辑: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