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给我一个窗户,他能让我在呼吸中享受生命― 第2届中国海报双年展副秘书长陈正达老师专访

陈正达,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师,是国内外知名的平面设计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出版《陈正达海报作品集》,曾接受法国《阶段》、美国《印刷》等杂志和媒体采访。陈正达作为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发起人之一和策展人,在第2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活动即将开幕之际,视觉同盟网站有幸采访了陈正达,让他为大家聊聊海报双年展和设计教育。
个人网站 www.chenzhengda.com
1977年 出生于江苏南通 2002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获学士学位 2001年 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进行设计艺术交流 2005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获硕士学位
现任职务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教师 第一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 副秘书长 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 副秘书长
采访时间:2005年10月10日 采访人:视觉同盟副主编樊鹏
视觉同盟:陈正达老师请您简单谈一下您的获奖情况? 陈正达:获奖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插曲而已,道路中的荆棘更多一些。
视觉同盟:您在做这些作品当中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是哪几个? 陈正达:对于设计师来说,作品的成熟过程是很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自己比较关注的方面,对于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一般都是在某个阶段中觉得符合自己设计方向的作品。因此也没有固定的说某张作品就是最好,对设计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会不断改变的。
视觉同盟: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您对设计的认识? 陈正达:设计给我一个窗户,他能让我在呼吸中享受生命
视觉同盟:从03年开始海报双年展这个活动已经是第二届了,对国内的设计界您认为会产生一个什么影响,有一个什么意义在里面? 陈正达:我认为举办活动呢就像一场革命运动,中国的设计界需要一些革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设计运动重要的是给中国设计界与世界设计界的多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对话的前提需要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平台,公平地去让大家认识到存在的差距,总结走过的路和取得的成绩,思索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是以中国名字打头的设计展览,也是经过中国文化部批准的官方展览活动,我们一直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展览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了解世界。
视觉同盟:因为您是从事设计教育的设计院校的老师,您对国内的设计教育他应该朝现在的发展方向您有一个什么想法? 陈正达:当前设计艺术教育比较明显得一个特点就是扩招。在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是中国设计教育比较滞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量很大,但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可以说当时中国十分缺少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就目前来看,当前的设计教育实际变成了一种“超音速”的发展过程,它正在给社会输送大量缺乏“持久性”能力的设计从业人员,实际上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高质量设计教育的重点是要能培养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视觉同盟:那您在这种教学中,有没有这种精求质量这种,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是什么样的具体措施? 陈正达:就这点来讲,在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去思索,思考一件作品的全过程,让他懂得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注重过程的认识是对他今后能够独立从业的一种能力的培养,比简单评点作业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告诉学生分数并不完全代表他作业的优秀程度,真正掌握如何去操控自己的设计是得到今后事业成功的关键。
视觉同盟: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和社会接轨? 陈正达:设计教育中谈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矛盾。设计教育中一直在重视这个问题,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有直接参与实际设计的机会。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另一个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接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否一定是良好的,让学生过早的直接参与,那么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我个人感觉应该分开处理,中国有很多设计院校,不同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区别,例如,一些重点类的专业院校,就不应过于急迫地让学生去涉足社会,要有所选择,假如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这些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参与社会的活动,去做简单的兼职任务,他的生活是富裕了,可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却肤浅了。学生们往往对设计的价值观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那这样的人培养出去,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设计教育的不负责任。另外,对一些技术类的院校,职业性较强的一些院校,他们在培养设计人才的时候,应该重点直接培养设计制作人员,精通软件的设计技术性人才。我觉得对中国的设计发展来讲更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培养一些更有思想和对设计有一份很重责任心的人才。
视觉同盟:这次海报双年展,学生也参加了吧? 陈正达:这次双年展中的部分子项目,如中法学生主题海报交流展和第六届白金创意平面设计学生作品大赛都是面向学生的展览。
视觉同盟:您会不会对他们做这种指导啊,一般如何指导呢? 陈正达:上海报课或图形课时,一般都把白金创意的比赛作为课程的一项内容,课堂教学重点是对比赛主题的剖析,辅助学生从各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计语言去创作。
视觉同盟:我们知道法国《阶段》杂志对您进行了专访,这是国外谋体对国内设计师比较少的进行一些关注,您对这个有什么感受呢? 陈正达:《阶段》杂志的108期正好是配合中法文化年,他们邀请了中国的各年龄层和不同地域的设计师进行一个访谈,这也是国际专业设计杂志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介绍中国设计师。 中国内地的大型设计活动最早是92年深圳举办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到96又举办了一次,之后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宁波、苏州等地也陆陆续续搞了一些交流展,特别在2000年世纪末的时候,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很多设计的大型活动,而这些活动较大一部分都是国际性的,因此,通过近十五年的时间,整个中国设计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很多专业的国际性设计展览陆陆续续被中国设计师所关注,中国的设计师也自发的参与到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中,现在中国设计师在世界各大展览的参展和获奖人数都已超过日本,这些事实引起了国外设计界对中国设计师的关注。
视觉同盟:那您觉得现在中国设计的发展,它现在还需要,它现在处在世界的一个什么水平,它就理解为它处于很高的水平了,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呢? 陈正达:中国设计的发展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参与设计展览,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设计教育的完善和成熟。中国的社会和大众的审美也都还需要有一个转变的时间,这其中设计师在创作好自己的作品和完成商业设计之外,还需要有引导社会设计水平提高的责任。
视觉同盟:非常感谢您能接受视觉同盟的采访,最后能对我们视觉同盟网站的读者说几句吗? 陈正达:大家好,视觉同盟是国内做的非常不错的设计信息类网站。平时在教学中发觉现在的学生缺乏一种对设计强烈的热情和冲动,浮躁的心态越来越重,有了网络之后,他们获取知识可能是“google”一下就完了,缺少了一种去发现和探究知识本源的意识。我想通过你们网站告诉学生们,要在踏实的研究中去体会设计的乐趣,要去爱它,象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更多文章请访问第2届海报双年展专题,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视觉同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