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院校同盟理论资料 → 正文
陈根博士台北设计教育专题讲座实录
作者: 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 来源: 视觉同盟专稿 时间: 2008年12月8日

设计教育的国际国内现状与问题专题讲座
主讲人:陈根
这是一场海峡两岸的对话交流,一场智慧的交锋、本质真相的剖析,非常高兴征得陈根先生本人的同意,我们将演讲稿进行整理并发表于大陆与各位进行分享。

非常荣幸能来到中国台湾来到台北与你们进行交流,你们的吴会长为这次的讲座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先将掌声送给她。还有你们的王校长为这次讲座的举办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提供场地以及这些音响设施,我们再一次将掌声送给王校长。

来这里开讲座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在韩国我碰到了吴会长,因为她一直在努力推动海峡两岸的关系。她是我博士的同学,那天跟她开玩笑,你们中国台湾能不能给大陆输送一些稍微好点的学者过来,总是这么低估大陆学者的水平。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曾经在大陆的一个学术名星,现在在你们中国台湾的监狱里思过。不过现在好多了,有几位学者上了大陆CCTV的百家讲坛,他们是我敬佩的学者,特别是讲伦理道德的时候,在中国台湾比较开放的环境里还有这么严谨思想的学者是很宝贵的财富。

这次原计划是一天半的时间讲宗教文化与战略,分三部分,佛教文化与战略、基督教文化与战略以及道教文化与战略。有多少是佛教徒举手认识一下,谢谢,占了一半人数。有多少是基督教徒举手认识一下,谢谢。有没有道教或者儒家的举手认识一下,谢谢。大家注意没有,我们在座的将近一千人,佛教人群是最多的,基督教其次,道教与儒家是最少的,而且小的可怜,我代表老子与孔子在此表示叹息!

在飞机上,看到了一份报纸,上面有很大的版面介绍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这个是我的老本行,所以我仔细阅读了一下。在机场就跟吴会长提出了我的想法,再加半天谈谈工业设计问题,她早上告诉我说可以加,所以我就先谈谈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我来到中国台湾想谈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心里话,因为有些话在大陆不好意思讲。大陆的有些学者很爱面子,说他不对他很不服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忍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到中国台湾来讲了。中国台湾是全世界最民主的地方,民主到一个境界就连我同个祖宗的中国台湾前领导人都被大家给起诉了,非常不好意思。

前几年我都在观察中国台湾的设计动态,很多产品确实做的很不错,而且整个制造业的环境、层次与理念也比较成熟。有机会的时候我带些大陆的学者专程来学习工业设计。

我们现在来谈论主题,在大陆最近有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讲一个问题,说:中国的小企业大批倒闭主要原因在于小企业主要依靠来料加工,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样的说法普遍存在,我不了解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学者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提,客观的讲这个观念不是工业设计的学者先提的。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错?没有错,而且很正确。但是错就错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个观念上不加深思的扩张,提倡说工业设计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唯一途径。在我来之前更甚,大陆的一个商业媒体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国内某知名教授谈金融危机下是工业设计契机,我看了很难过。因此把这个话带到中国台湾来讲,我们到现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业设计的学者与教育者们还这样说的话,我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这是一种严重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现象,不要总是把工业设计表达成救世主。看来是需要跟大陆的工业设计前辈,张福昌教授好好学习学习文化,很感谢张教授,因为我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从他那里开始,对于工业设计我了解的可能不是很透彻。因为我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时间不算很久,但是也不算短,担任一家国际化集团的工业设计总监四年,工业设计产学研干了三年。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亲自在一线上做了这么多年,也搞过设计学术,国外也去过很多次也演讲过很多次并担任过比赛的组委会秘书长,应该来说还是具备发言权的。

但是这么多年我的总结就是太累了,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学者务虚多务实少。不管从中国台湾还是大陆,日本还是韩国,从全世界的产业链角度看,工业设计只不过是产业竞争中的一个小环节。各位都知道,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成功不是全靠工业设计,大家能明白吗?我再简单点讲,工业设计设计的再完美,如果没有战略的规划、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现实、如果没有成熟的制造工艺、如果没有完善的生产作业、如果没有市场营销的运作,如果没有这些,工业设计有什么用?因此工业设计在整个产业链中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工业设计表达成救市主,那是一种非常可笑的笑话,讲个基督教文化方面的故事各位就理解了。

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天犹太人串通了耶稣身边的财政大臣。通过贿赂耶稣身边的财政大臣得到信息抓到了耶稣,而后就把耶稣钉到十字架上。为什么要把年纪轻轻的耶稣钉到十字架上去呢?原来是耶稣经常说自己是救世主。于是这些犹太人将耶稣钉上十字架后,就对耶稣说:“你不是说自己是救世主是上帝吗?那请你先救你自己吧,赶紧从这个痛苦的十字架上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相信你是救世主是上帝了”。这个就是正常人的思维,工业设计好与不好不是整天自己喊出来的,也不是国外用的好我们也一定用的好。也不是中国台湾用的好,大陆就一定也用的好。全世界80%的笔记本电脑都是中国台湾产的,质量与性能以及设计都很不错,去过大陆买过大陆生产的笔记本的人就知道,TCL、海尔这些笔记本很糟糕。今天我不是站在中国台湾说中国台湾好,说大陆坏,只是很客观的说问题,下午就会说到中国台湾的不好。

如果说工业设计可以拯救中国制造业,那么请您先救自己学科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大陆现在保守的估计工业设计学科的学生有80%毕业后是无法就业的,教师为了完成指标就学习企业做假帐,让学生拿着就业表找个企业盖个章然后就开开心心拿奖金。本可不站在这里揭露大陆同胞的短处而说这些得罪人的话,但看在大陆看到每年这么多的工业设计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痛心。

在大陆,工业设计的学者一直喊着工业设计是企业的核心,有了工业设计企业就好象在市场上战无不胜的样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告诉我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么好的事情,请问工业设计的专家学者们,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办个企业用工业设计为核心来制造你们的产品,然后做成世界500强呢?你们又何必苦苦的看着企业的脸色,希望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项目给学生来为你创造价值呢?所以有些口号喊喊就可以了,喊多了就不合适。

我的观点:中国大陆的工业设计不调整,中国大陆的制造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成本而不是享受更大的价值。我想这也就是你们中国台湾的很多企业家,在大陆办企业而不在大陆设计的原因。

我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来陈述这个问题,因为讲太宏观了有人不理解就麻烦。仔细思考,中国大陆从农耕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也就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事情,就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计算,到现在也就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从封建社会到法制社会,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速度是惊人的,我们透过这个惊人的现象看到本质就是拿来主义的杰作。中国大陆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到2007年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2万亿美元。去年中国台湾的国民人均生产总值是16274美元吧,排世界第三十六位,中国大陆排一百零四位,理论上说确实有差距。所以有些同胞还是不愿意统一,不过大陆的长三角与珠三角跟中国台湾是没有什么差距了,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中国台湾,我们今天不谈统一与不统一的问题,我们谈设计。

拿来主义的快速发展,就出现了今天的局面,整个中国大陆都处于一种虚胖的状态。这种虚胖在大陆工业设计教育中如何体现?我们只要去看工业设计学术就明白。先来看看大陆某知名人物,非工业设计学科领域的人士,也没干过工业设计,到国外转一圈收集点资料汇编成工业设计史就在国内大张旗鼓。再看看某知名人物,美术教育出身,也没到企业干过设计就借着其学校的平台到CCTV创新设计奖上乱评,大家有机会到大陆去看看那些被他评过都说很好的设计产品在市场上销量是怎么样的,基本是销售不掉的。这个就跟大陆的一位明星李宇春一样,被她带言过的产品基本都没人买。在大陆号称中国台湾设计第一大老板的陈文龙先生,有听过的举手看一下。各位是不好意思举,还是孤陋寡闻,还是陈先生因为不是明星的原因所以你们都不知道?他在大陆工业设计领域确实做的很不错,不过很遗憾的是他服务过的几家企业跟我聊起一个问题说,他们公司设计的获得IF、红点奖的产品基本是很快淘汰出市场的产品。我昨天在飞机上看到的报道就是介绍中国台湾设计所获得国外的奖项,这是我为什么加一个计划外讲座的原因,我们都是中国人,过去大家都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不小心分家了,但是我们的血脉还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要说说这个问题。

德国的IF、红点、日本的G-MARK,还有美国的IDEA,特别是参加德国的奖,大陆的企业都要支付高额的钱,不知道是不是有给中国台湾优惠价格。那个组委会的人天天打打高尔夫,骑骑马休闲娱乐,然后把这个奖在全世界推广让大家都知道,特别是抓住了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各位在大陆经商过的或者有亲戚在大陆经商的也会对大陆了解一点,只要是出了大价钱的就一定会是名牌会珍惜,所以宏基这些在大陆做的那么好,因为比大陆产品贵啊。

所以出了钱了就觉得这个奖是好的,德国的市场运作能力确实是很让人佩服的,他们把市场经济带到设计领域来运作。大家觉得这些奖权威,因为那个章程是英文的跟我们的繁体与简体不一样,那些评委的体型、肤色、眼睛、头发,就连讲话都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崇拜的要死。这种现象在中国台湾好一点,不是特别崇拜,在大陆糟糕的要命,北京搞设计活动、深圳搞设计活动、上海搞设计活动,大家发现没有,他们不管大小会议都要拉几个老外过来然后做为活动宣传的招牌。我现在对在座的各位说的直白一点来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因为在大陆不好意思说,说了一怕得罪人;二怕伤害到了那些学者脆弱的心。我关注这些国外的设计大奖是从国内的设计人生对于设计奖的崇拜开始,中国人一直以来很崇拜外国人,不过美国人也一样,所以他们觉得白人不好玩了于是就选了奥巴马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外国人就抓住大陆人的特点,看到大陆这几年设计领域不断发展,就开始在大陆推广设计奖。在中国台湾与大陆有一个区别,中国台湾是国外的或者本土的甚至大陆的奖都会参与,而且都有获奖,比例也比较均衡,因为你们相对比较成熟。我们观察大陆会发现,除了对国外的奖崇拜之外,尤其是对德国的IF与红点情有独钟。为什么会这样,我记得曾经有中国台湾的设计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就明白了这个原因跟中国设计学科的建设体系有关系。你们确实比较先进,基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定好自己的位置培养符合这个位置的学生。但是大陆呢?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不知道该怎么定现实的位置,所以用来用去还是几十年前的德国包豪斯体系。包豪斯体系成熟吗?不成熟的,他是在德国当时的特定工业背景环境下形成的,包豪斯不是第一个搞设计的人。知道谁是德国最早搞设计得人吗?是希特勒,他创立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并亲自设计了一款汽车,那款汽车就是甲壳虫。不过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生产,现在生产出来了,在德国被定义为家庭主妇买菜溜狗的车,今天到中国来就是高挡的溜二奶车。

工业设计理论在德国被提出,但是不是在德国被应用的最好,而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不过这些国家各有特长。比如美国设计的安全实用与环保考虑的很好,日本的基础数据分析做的非常好,韩国的视觉表现很拿手。而你们是根据中国台湾产业与技术特点,结合了上述的理念来形成符合中国台湾工业现实状况的学科人才培养,所以你们一些高校自己的师资力量不够的时候就和企业联合,引一些企业的人员进来授课。但各位知道中国大陆培养了这么多年什么最拿手?就犀牛软件与3DMAX用的还可以,并且培养了大批具有山寨创意想法的设计师,这让中国制造业无法接受。解释一下什么叫山寨创意想法,这个是大陆的名词,中国台湾是没有的。山寨起源于深圳的手机,只要你想的到的功能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加到手机上去,有些音响效果比我们今天会场的音响分贝还要高,所以大家就叫它山寨,中国台湾就有一家专业为山寨机提供芯片的厂家,他就是是大陆山寨机的源头哦!

那么同样的,创意一定要有依据,企业是很严谨的,开发产品需要立项需要考虑成本与开发费用以及销售费用,并且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大陆的制造技术环境能不能低成本的制造出来;二是这个创意能不能符合大陆的大众消费群体。大陆的消费群体与制造技术基础跟中国台湾是有区别的,将先生到中国台湾来之后就开始发展经济,而且你们跟德国很相似,有着很明确的定位,德国是重工业非常发达,你们是电子技术非常发达。而大陆是1978年才开始真正发展,邓先生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意识才开始有了转变。我们受了几千年的道家与儒家文化影响,这些我们后面会有专题讲宗教文化,因此我们被封闭成了温室的花朵。改革一开放,麻烦了,没有思想分辨能力,几千年的文化压抑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一味的觉得吃牛排吃肯德鸡长大的就是比较的厉害。结果大陆就发展的乱七八糟,现在整个大陆都是问题,学术有问题、企业有问题、经济有问题、法制有问题,连道德都有严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把改革开放三十年赚来的钱重新去塑造我们的道德责任意识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大陆就进入了理论民主的无规则区,法制、制度、教学、制造统统拿来主义,结果由于拿的过快的原因把自己一些优秀的本质都拿没了。对老外崇拜的不得了,我个人是比较讨厌这种事情的,不过很能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因为我们都是别人那里那来的,或者说是偷来的,所以对对方就特别崇拜。大陆工业设计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体现在设计学术中,这个问题后面再讲,现在继续将比赛的问题。大陆设计领域所崇拜的德国IF与红点真的是代表国际化水平吗?获奖产品含金量高吗?为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下面我将个事情。由于我关注这些国外的设计比赛,有一次我在大陆市场做产品考察,因为每年都会安排两个月对制造业与市场进行考察、学习、理解。那次在深圳考察,看到两个德国品牌在大陆市场上的产品,并且那两个产品的创新点都作为典型创新设计点在市场上宣传,我看了后当时也没有太在意,觉得德国的产品确实做的很严谨。结果过了段时间,一次无意上了一个中国大陆的设计商业性网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设计在线,发现里面说一所非常知名的高校获得了德国的这个设计奖,让我非常惊讶的是那个创意构思竟然就是德国那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来买的产品。而德国那家公司我比较了解,他们的设计都是在德国完成的。大家明白没有,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德国这么有名的设计奖那些评委有多糟糕,连大陆那所高校的学生抄了他们德国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知道,竟然还可以获奖。我非常不能理解,后来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两个奖的运作总裁与主席由于在全世界范围为了商业目的而运作这个比赛,社会活动太多导致其在德国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对于德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很不小心就评出了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奖。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他们是在为了推动设计而做慈善,还是借着设计来进行商业活动。他们报名先收报名费用,然后接着一大堆的费用就来了。为了更好的在所推行的国家设计领域获得认可,于是就把那个国家相对有点小名气可以拉拢的学者拉拢进来,从而在所推行的国家设计领域获得认可。在大陆是这样操作,在中国台湾也是,在我所到过的国家都是一个套路的操作模式。要是得奖了怎么办?那你自己就要又出钱又出力的跑到德国去,花一大笔钱之后让你的设计产品在德国留下一到痕迹,然后带回来一个可怜的奖杯证书,这个奖杯要是做的不规范机场安检都会很麻烦。那么那几个总裁或者主席做什么呢?他们就被各个国家邀请过去玩玩,到中国大陆来我们那些学者就把他们当成上帝,赶紧配翻译住星级酒店。玩的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德国去收钱去,然后选择几个比较代表性的设计让其获奖,接着就是继续收钱。他们很爱国的,只自己收钱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是不行的,也要为拉动国家的GDP做贡献。于是就把这些获奖者拉到德国去,去了要不要消费,当然要消费,所以你就在国内赶紧把RMB或者TB换成德国马克,跑到那里发现还有言语障碍。于是为了对得起你所花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克服障碍,用国际英语对话几句,跟他们和影一下,握个手就回来。这种精神与勇气我很佩服也很感动。

因为平时名人接触的少了点,不过工业设计领域也确实没有什么名人可以出,于是我也赶紧回头搞战略研究。纯艺术领域还有几个国际艺术家,或者机械领域也有一些科学家,就是这个杂交学科没有人认可。各位了解中国大陆国情就会发现,工业设计或者艺术设计在国内这么多院士中连终评提名都进不去。所以在大陆就是那几个稍微在这个领域有点点影响的,就相互吹捧,今天我搞个活动请你,明天你搞个活动请我,社会不认可我们没关系,我们自己相互吹捧也能得到设计领域认可。因为在大陆这个学科体系不健全,标准还没有,大陆设计元老现在也基本不出来讲话了,所以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于缺乏高度,培养学生没有按照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最后就是学生毕业出来社会不认可。

有一句话很经典,叫做高度决定深度,我用这句话来做一个阐述做为我们大家彼此的共勉。中国台湾今天的设计教育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在这里说大陆设计教育的问题是为了让我们大家以后在其他领域一样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各位学习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总体的一种平衡把握,中国高校扩招是在1999年,那时候扩招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在中国一直是强调精英教育理念,所以这种理念就养成了学者的坏毛病,总是很清高,这点跟西方的学者确实存在着区别。精英就一定是少数的,因为是以舍去数量来保证质量,但是扩招呢?高校扩招不是不好,如果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中国人才队伍是一种非常伟大的举动。那么这样的扩招是需要有足够的高校基础资源为保障,特别是我们的师资质量,如果没有优质的师资就很难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我为什么可以对各位讲这么多,因为我在中国大陆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育。有次我跟一从事设计教育的友人开玩笑谈其说,你还没有接触过院士吧,我天天在院士圈里。这就是说你接受了哪个层次师资的栽培就决定你的尺度,但是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弥补的。那么在高校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宏观调控进行了高校扩招,于是高校一扩招后发现学校小了,教师不够了,学生多了。怎么办?那就扩建,那就招教师,因此中国大陆高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就出现了,高校不断引进人才来弥补师资不足现象。设计教育在这个大浪潮中也放开了手脚,不断扩招,结果就出现了高考分数不理想但是又想上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怎么办,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去学艺术或者设计。

继续思考,宏观调控是总体宏观的平衡,不是微观的配置。比如国家宏观调控扩招是100名学生,拉动GDP增加就业岗位80个,其中存在着适度的竞争以促进发展。但是这个80个就业岗位是由国情决定的,鼓励发展制造业,那么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就需要与制造相关的各类人才,如设计、制造、管理、财务、计算机、销售等等。但是不会去具体制定每所学校每个专业只能招多少人,就是定了,在中国大陆的大环境下也是没有办法很好执行,各大学校总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扩大招生。特别是一些非国家重点的院校,国家更难控制其专业招生人数,这个时候需要高校自己把握好,因为做教育是需要负责任的做。高校大力扩大建设,大力建设导致资金流缺口,于是就开始想办法,向政府要钱,政府给的不够那就扩招。所以就出现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什么专业好就上什么专业,财务好就业各大高校就上财务,企业管理缺少的就上企业管理,计算机缺少的就上计算机,艺术设计缺少的就上艺术设计,结果出现了重叠现象。忽略了社会职业培训教育这个大军队,由于各个院校盲目的上学科,整个学科定位与社会需求把握不准,出现了什么状况?看大陆,三个月培训出来的也是说做平面设计的,四年出来的也是说平面设计的,而且好象确实没有什么区别,你会软件我也会,你有思想我也有,因为是人本来就有想法。

接下来我以讲故事的方式调节一下大家继续讲,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此时需要大量的设计师来保证制造的顺利进行。结果几年后企业听到有个名词叫工业设计的出来了,听说可以将产品设计的更漂亮。于是就开始接触,结果一接触发现坏了,原来是只搞设计不懂制造的,更可悲的是连制造企业制造所必须的工程软件也不会用,很多时候竟然还拿着笔在纸上画。企业工程师很困惑,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以前最原始的设计就是用笔和纸来做的,现在我们都不用了,这些后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怎么还用这老一套呢?原来他们不是在画机械制图,是在做手绘。老总不解,这是为何呢?我需要的是我的产品能设计出来,能制造出来。于是工业设计师就开始解释说这个叫手绘,是为了快速的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老总似乎明白,于是工业设计师画了几张后就开始了建模工作,建好了模型开始了渲染工作,渲染完成汇报老总,老总一看效果不错,于是就召集工程师来开会讨论。工程师一看,对工业设计师提出了系列问题,请问这个怎么样实现?请问这个怎么样加工?请问这个怎么样来配合?请问你怎么可以连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都改了呢?哦老总,您看这样的设计,简直就是完全不懂嘛。老总越听越有道理,原来设计工业设计师设计的东西跟我的实际有着这么大的差距啊。于是老总想,听说国外这个工业设计用的很好,为什么我们就用不好呢?左思右想,再找来工程师探讨,工程师说这个工业设计不行,好看但是不现实。老总说,我们能不能创新呢?能不能在技术上突破呢?工程师回答,要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要靠谱,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也要符合我们企业的实际制造与技术实力。经过多次探讨,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由工程师提供设计标准、设计限制、设计要求,然后工业设计师在这个要求内进行美化设计。于是工业设计师就在创意与现实限制中遨游,因为没有标准,于是工业设计师的设计就在反复的指责与修改中痛苦的生存着。有人很形象的给设计师打了个比方,叫做带着镣铐在跳舞。大家明白了吗?是很痛苦的,如果你不能明白这些设计师有多痛苦,那么请各位晚上回家带一副镣铐上去跳舞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就是工业设计教育的悲哀啊,培养了一些严重与制造业脱节的人才。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大陆的工业设计师是谁培养的?不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企业接受工业设计也不是高校教育的结果,而是很多大型企业的老总经常到国外转,结果不小心就听到了这个工业设计,于是回来就开始在公司里招兵买马搞工业设计。因为企业大,它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设计标准、开发流程,于是工业设计人员在被招进去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就慢慢的在制度下进行转变。但是在中国大陆像联想、海尔、TCL这样的大型企业有几家?有多少企业可以承担培养工业设计师的能力?我们全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在内,制造业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人员、管理、制度、战略等等这些都是不完善的,这个时候企业最实在的普遍战略就是跟进。这个跟进不是中小企业,海尔、TCL一样的是这样做,看看它们的空调设计是不是抄韩国?中小型企业最现实的就是如何减低成本的跟进,企业最需要的是如何把他们的产品设计成功生产出来的工程师,现在全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工程师数量还是严重不足。很多产品的基本功技术结构设计都存在问题,很多企业连基本的结构工程师都不需要,直接拿着产品到模具产家让设计模具的改改就可以生产出来了,这个风险最小、成本最底而且见效最快,通俗的说就是仿制是制造原始资本积累的速效药。

大家不要笑哦,中国台湾起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就连现在也还有很多在干贴牌的事情。中国大陆因为地大广阔,所以存在着发展不均衡是很正常的,就连美国也是严重的不均衡。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工业设计?企业如何认同工业设计?我对中国台湾工业设计的赞赏是你们在培养工业设计师的时候根据制造业的需要来进行培养,所以我看到你们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有很强的技术实现与制造实现依据性。不过你们的学术确实做的很不理想,我昨天晚上到了后就看了几篇你们的硕士与博士论文,在论文方面确实是跟大陆有差距。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下大陆的设计学术情况,中国台湾也有这样的现象不过没有大陆这么严重,为什么你们学术问题没这么严重,那是因为你们的考核体系不一样,所以你们的学术搞的不是很好,因此学术腐败问题相对少点。那么大陆设计领域现在的学术是什么情况呢?请各位听我慢慢道来。通常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到国外转一下,自己懂哪个国家语言就到哪个国家去拿点回来,找点时间翻译翻译改一改就一本专著出来了;二如果自己外语不行怎么办?因为大陆的英语没有中国台湾好,原因就是你们把美国当大哥,而不把自己的亲大哥(大陆)当大哥,我很伤心啊。如果自己英语不行也没关系,带几个研究生,让他们去翻译翻译拼一下就可以出版了;第三呢,直接拿书店或者图书馆的书拼拼凑凑,又是一本;四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拿过来拼拼改改又是一本;五是比较可恶的,文学没学好于是就多加点图片,到网上下点高质量的图片,然后加点文字还要求出版社高精度全彩的印刷;六、直接就拿学生的作品整理下出版作品集,定价不绯。另外一部分有深度的学者也感到再干这样的学术事情很不好意思,就开始干交叉学科的事情,于是情感化设计、设计法规、设计心理学等等一系列就出来了。我观察了一下你们的一些硕士与博士论文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这个叫学术研究,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建议学者们不要拿学生做设计教育交叉学科建设的实验品,要交叉先从自身做起,先把自身的知识交叉起来。如果真正了解工业设计的人都会明白,工业设计是无法替代制造业,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只是制造业中的一个服务环节,而不是主导环节。在大陆,很多学者借着这个学科没有评价体系与标准就整天喊着工业设计多么多么伟大。工业设计要想做的很伟大怎么做?很简单嘛,就是干最高端的事情,研发,把工业设计师培养成研发性人才,这样的设计师就有前途了,这样我们大陆同胞的制造业就有希望了。

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工业设计的本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第11次年会上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这个话是学者们经常引用的,我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理解这句话,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原来大陆高校的学者都不懂这句话的含义。这个定义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先定义的是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个主语定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工业设计一定是面向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设计的基础。然后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这个表达什么?这个中间提到了四个层次,分别是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对于这四个层次的理解程度就决定了对工业设计教育的理解。美国人怎么理解?他们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就是围绕这个四个层次进行,他们没有太多的理论,只讲究于实际。所以各位看美国人写的书就明白了,通常都是逻辑不清楚,他们只把他们实践中的认识写出来。欧洲也一样,他们的设计师训练的非常到位,对于技术知识的了解,以及经验与视觉感受,所以欧洲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陆设计公司做设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大陆设计公司做设计就是计算机表达,而欧洲的设计公司侧重于产品模型制作感受,在模型上进行修整,根据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修整到经验最佳效果,然后再用大陆说的逆向工程你们中国台湾说的抄数来反求进行现代技术的制造加工。说到这里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模型制作的来源本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设计,而且就是设计的表达方式,但是到了大陆成为了什么?成为了外观模型,而高校的模型课程就是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学者到国外转了转发现国外有这个玩意,于是回来也就设置了这个玩意,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名存实亡。

逆向工程本来是为了保证工业设计师的设计被科学的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一种工具,到了大陆的设计公司做什么?不是用来科学的转换设计成果,而是科学的转换别人的设计成果,变成了一种科学的用于抄袭设计的工具。再看日本,日本跟欧洲又有很大的区别,欧洲浪漫,日本理性。于是理性到一个地步,把工业设计定义中四个层次的经验及视觉感受全部以数据研究的方式进行表达,因此我们就看到日本工业设计学科的基础研究做的非常好,有着大量的研究数据依据,细到一个程度就连不同人群对于色彩的感受都用数据进行表达说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日本产品的设计很舒服的原因。但是韩国与日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体现在侧重点上,韩国侧重于工业设计定义四个层次中的视觉感受,但是他们强烈的视觉感受设计是基于训练、技术知识、经验这三个层次基础之上,他们的最大基础是日本。现在来看大陆,在工业设计定义的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这四个层次中,高校学者一没训练、二没技术知识、三没有实际经验,于是就凭借着其独特的方式应用计算机形式来进行视觉感受的教学。如果以画计算机效果来进行设计比赛的话,中国台湾的学生是比不过大陆的学生的。而这个视觉感受又没有基础研究为依据,于是就使用计算机表达,把现实的制造业设计全部改成虚拟的设计,而这个虚拟最致命的竟然培养一批连制造业最基本的工程软件都不会表达的设计师。各位了解制造环节就会明白,什么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就是把虚拟的设计采用真实的数字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数字转换成制造加工从而控制其加工精度与制造工艺。所以全世界的制造业几乎都使用CAD、PRO/E、UG等工程设计、制造、加工、产品生命周期为一体的设计软件。

举个例子来说,我使用UG就可以直接实现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产品性能分析、结构优化分析、产品动作机构仿真,从而在虚拟设计阶段完善与解决造型、结构、性能设计上的缺陷,并且可以直接赋予所需要使用的材料进行分析、测算,而后自动切换到UG的模具设计模块下进行模具设计,再进行模具虚拟注塑的分析,解决模具设计的缺陷问题,而后切换到加工制造环节进行数控加工机床的程序编辑,最后将程序输送进数控加工机床就等着模具的成型加工。为什么美国的波音、通用要用这个软件,难道是他们比较傻吗?不是的,现在在讲究快速设计与快速制造,在讲究提高效率与减少浪费。所以用一个一步到位进行切换比较方便,比较快捷。看大陆的高校怎么培养,培养学生能会用犀牛建模的已经算不错的,有些高校更无聊的是培养学生只会用3DMAX,这个吓死人的,难道这就叫交叉学科?3DMAX是搞影视动画的,你教这个软件来忽悠制造业怎么可行?犀牛、3DMAX这些是非参数驱动软件,如果要面向制造业就需要与制造业接轨,就算是培养画图员也需要培养一些能为制造业画图服务的人员。各位听到这里是否能明白为什么工业设计师在大陆难就业了吗?因为学者对基本的工业设计定义的四个层次都不理解,有机会到大陆看看,哪个工业设计的学者是从制造业上来的,所以既没有经过企业的设计训练,又不懂企业的制造技术知识与产品技术知识,不信的话你随便找个学者问一下,就问他经常带学生做设计的那个领域,问他几个产品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看看他懂不懂。加上没有企业设计的实际经验,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就一定会存在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就体现在企业不认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个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我举其中重要的几点企业不认可的因素,一、如果说搞创新设计,那也可以,企业也很喜欢,结果发现那些创新要不是创新点滞后行业发展N代就是超越行业发展N代,连最基本的制造业发展动态都不了解。二、如果要搞设计,那么需要跟企业制造接轨,这样就算是基础差点也可以培养培养,但是发现培养工业设计的学生搞企业产品设计难度太大,因为连最基本的技术知识都不具备。三、如果把工业设计的学生招到企业来要想做设计怎么办?必须再给他们配一个工程师做助手,或者说配一个工程软件建模人员做助理,这样看来工业设计确实是制造业的核心,因为一出来就业就需要给他配秘书。

各位不要笑,我为什么当了设计总监那么多年后发现这条路很痛苦,就是因为我曾经经常给设计师当秘书。所以后来招设计师的时候就基本只招会工程软件的学生,然后招一点创意思想非常好的人员出创意,因为那时候我担任的是国际化集团的设计总监,所以在人员成本上不需要太考虑,但是这样的企业在大陆是不多的。我们再继续讲这个工业设计的定义,接着说,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在上述的四个层次上要做什么?要做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这个七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叫工业设计。中国台湾的工业设计师好一点,基本做到了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这六个方面,但是还需要加强结构这个环节,这样工业设计师就有希望领导结构工程师,否则工业设计师的前途还是灰色的。大陆培养的这七个方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主要培养的学生就是形态能力还可以,其他的六方面基本不行,因此大家就干脆叫工业设计为外观设计或者造型设计。为什么国外的工业设计很受重视,如果工业设计师是按照这个定义进行培养的就一定是创新性人才,但是大陆的学者由于没有制造业背景的支撑,因此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进行理解从而培养了一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革命烈士,在就业大军中壮烈牺牲。

接下来简单给大家分析这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中形态是最简单的要素,主要以艺术为基础。而其中的材料是一门技术科学,专业性非常强的独立学科;结构是制造业的根本,是一门制造工程学科,技术性非常强;构造也是需要有基础,是一门基础知识性学科;色彩如果做到日本这样,那就是一门非常伟大的学科;表面加工是连接于新工艺的研究,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装饰,这个相对偏艺术,但是需要与工程结合。这些都是很强大的学科,所以把这些交叉到一起能够真正去运用好的人当然是非常伟大的设计师,按照这个标准的人才培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通常说的,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什么样层次的老师培养什么层次的人员,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大陆去交流的时候看看那些工业设计教师或者学者的简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工业设计在大陆培养的学生无法就业,此话点到为止。

我们深入思考会发现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民族,我们有着很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在我们的政治中就体现出来了。民主进入中国台湾怎么样?被改的很有特色,改成极端民主主义,开议会议员拿鞋子打人,非常民主。社会主义到大哥那里怎么样?大哥就把社会主义改了,中西合并,该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举这个想说明什么?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别人的理论拿到我们自己这里来,由于我们民族的特殊性,所以都会被特色化掉。同样的工业设计到了大陆也就被特色化掉了,把这个在国外还算重视的学科到了大哥那里就变成了低端市场,甚至是地摊货。什么叫地摊货,大陆现在搞设计就是卖效果图,多少钱一款,有些设计公司甚至是不要钱先免费做,我说句难听的话,企业家去找小姐都需要付钱,就是找设计不需要付钱。我再说一句难听的话,全世界最贱的设计师就在大陆,大陆的工业设计师自己糟蹋自己。不过话也说回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就在于这个学科被大陆的学者把门槛设置的太低,其实不是他们设置低的问题,而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他们只能设置这样的高度。由于门槛设置太低,加上对于工业设计的理解不到位,于是这个学科的学生毕业就去开设计公司。怎么开?大家觉得很奇怪吧?你们开公司都很难,需要大量的资金、管理人员、思考核心竞争力、规划战略等等,但是他们却很容易。一方面高校的师资不行,另外一方面却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在社会上开设计公司,这是什么现象?这个就是虚胖现象。各位都很明白,一个大学毕业生懂什么?没有社会经验,不懂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制造技术,不懂得中国的制造环节,不了解材料、结构、工艺、制造、生产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拉着几个同学,然后租个房子,搬台太电脑,设计个视觉感受好的网站就开始在上面说自己什么都能做。

我给大家举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个中国台湾的一个大陆的,中国台湾的就举浩汉,大陆的就举洛可可,这两家公司我在大陆都曾经表扬过,但是今天站在中国台湾,我们说点批评的话。浩汉在你们中国台湾是做什么的?是做交通工具的吧,它的公司到底设计行不行我们看一下他的设计作品就知道了。获得红点、IF的产品销售怎么样?这个奖我前面已经讲过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市场代表性,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设置的商业活动。再看看它的汽车设计,我的上帝啊,快来拯救大陆民族汽车业吧,大家看看它们公司设计的汽车,比改革开放刚引进大陆的桑塔那还要难看。改革开放刚引进大陆的汽车虽然难看,但是还是符合中国人的硬线条审美观,看看它们公司设计的汽车,这也是你们中国台湾设计的代表了。做汽车设计的难度比其它产品都要难,因为首先你要具备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这个是基本,工业设计学科全世界都没有设置这门课程的,所以还是需要专业的汽车设计人才来做这个设计。再谈大陆洛可可,在座的各位都懂英语,看看这个在设计里的基本含意是什么?其它的就不用说了,一看名字就知道是非设计专业的。不过这家公司的炒作方式是很独特的,大家有机会可以研究一下这家设计公司的商业炒作,不过从我们专业的战略角度来看缺少深度,所以我是不研究的,因为不用研究一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情。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设计公司,小弟比大哥好一点,但是还是好不了多少。我到国外看那些设计公司,说心理话确实有优势的地方,不过不一定引到大陆来能适应大陆的技术与制造环境。

接下来我们继续谈,工业设计的定义非常深刻,但是必竟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交叉性的学科是很难形成深度研究的体系。仔细看看全世界的设计公司,没有一家是做研发的,那么既然工业设计做不了研发那做什么?那就做造型,很客观的讲研发是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领域。不要把国外的工业设计看成跟上帝一样,他们培养的设计师不像我们这么大的量,这个叫物以稀为贵。国外的设计公司干的工业设计是什么?基本也是造型设计,只是他们做造型设计的时候比较实在比较科学。那么我们要想把工业设计做好,要想做成有高度的设计,那就是我提的一个概念,工业设计做研发,做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做制造业最缺的研发设计。如果大陆跟国外一样做的话,那么一定会很麻烦,因为国情决定的。现在牵涉到讲宏观了,所以我又要打比方来说,美国、欧洲这些国家很特别,他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市场革命,到现在已经进入成熟期,在加上他们的思维与消费理念与我们不一样。在他们的产业链中,制造业存在的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像日本与我们特别喜新厌旧,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日本的工业设计发展的特别快了吗?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的喜新厌旧,所以他们没办法只能加速造型创新。再看看韩国为什么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搞的那么好,这个是跟文化有关系的,因为韩国小岛文化,整个民族没有什么深度,没有文化底蕴,所以就喜欢搞点花花绿绿的东西出来冲击人的眼球。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这些本质,然后一味的跟着瞎闹,韩国人对你们中国台湾人好一点,对大陆人简直就是让我无法忍受,他们卖到全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卖到你们中国台湾的产品都比大陆的便宜。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简约主义是一种品味的象征,是一种有深度的设计,这个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叫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各位,简约主义,英文叫Minimalism,这个理论原于美国1960年代的一个艺术运动,直到在1980年代开始流行,但是最初流行于室内设计,所提倡的就是简单或者少的装饰,少量的室内物件,简单的线条,色调相近的色彩配置尽可能简单的表现出来。讲到这里大家明白一个概念没有,简约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不是产品设计领域提出的,而工业设计领域只是引用了这个概念而已,所以我们看欧美的产品就知道这个设计风格的体现了。从生活角度来说,简约主义是一种趋势,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我再举例子来阐述。科技改变了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同时也加重了现在人的生活烦琐度,原始社会人类出行非常简单,你可能连衣服都不用穿就可以出去工作了,你可以到树林里随便摘几片树叶遮一遮特殊部位就可以,需要捕获食物怎么办?直接拿地上的石头或者树旁的树枝就可以对你所希望捕获的动物进行攻击,如果一天都没捕到动物怎么办?那就今天晚上不吃荤的,在地上随便挖点青菜带回家就可以了,非常简单。

那现代社会呢?现代社会你要出门需要带什么,通常要带的有手机、钱包、钥匙以及各类需要使用的卡或者证件,那么女士还要带镜子、化妆品,没事情的时候照找镜子补补妆自我陶醉陶醉,男士呢,需要带香烟、名片等等。如果在加上个MP3、数码相机、掌上电脑,我想这个装备已经不亚于你们一个士兵的装备了,这个叫全副武装,这个就是现代人的处境。于是大家觉得太累了,所以就尽可能的希望简约,于是苹果就开始抓住现代人的问题开始进行研究,它就开始考虑将MP3、照相机、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商务活动(炒股)、娱乐游戏、阅读学习等等功能进行集成,尽可能的去掉一切不必要的附加东西,将人的手与眼睛及操作互动进行结合,开发出了一款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苹果手机。这个叫什么?这个叫研发,这个不叫工业设计,各位明白吗?那么这样的研发技术需要造型吗?需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造型设计是对于技术含量与技术限制性不高的产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苹果的数码产品就很重视外观造型设计,各位都知道MP3里面就是一块集成线路板,没有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此时怎么办?如何创造附加值与取得高利润,那么就只有通过外观造型设计了。这样就让各位看到了一个问题,大陆工业设计用的最有代表性的领域就是3C产品领域,也就是中国台湾说的家用电器与数码电子产品。这些领域为什么会重视工业设计呢?因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已经同质化,并且很多都形成了模块化,简单的说就是心脏都一样了,那怎么办?怎么样让消费者来购买我的产品,此时就开始在外观上考虑,因为消费者不了解技术情况也不了解内部结构,所以一般就靠外观与品牌来影响。从我们企业竞争战略来说,我给大家一个定义,看市场上的产品是否进入同质化竞争或者说红海战争阶段,就看这个行业的产品是不是发展到外观战阶段。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产品进入外观战阶段的时候,就标志着这个产业的技术已经高度同质化,外观战就是产品进入红海战争的阶段性标志。

我在大陆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外观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收益,其中说这个外观设计重要性的时候就举苹果手机的例子,我看了后都不想说话,无法理解看问题竟然如此肤浅。我们刚才分析过苹果手机,这个叫研发叫技术革命,如果我拿苹果手机来让各位设计师做设计请问您怎么设计?我的屏幕就是那么大,操作键就是一颗,其他的全部采用触摸技术来实现,而且要考虑到最简约节能的设计,怎么设计外观?那就是外面加个框装饰一下,很简节很大气。最让人觉得肤浅的是说在外观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收益,在大陆的制造环境下说这个话一听就知道是不懂制造业情况,没在企业好好呆过的人。我们都知道大陆是全世界的制造工厂不错,但是所制造的都是不上档次的产品,不是不想制造高档产品,是技术不行,人才不行,体制制度不行。这个问题我点到为止,各位心里很清楚我在说什么,不是我在这里说大陆不好,如果我在这里讲话没高度不客观,这个话万一传到大陆我就麻烦了。很客观的说,你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各位到大陆投资的时候在你们的企业中高层的基本都使用中国台湾本土人,我曾经也在你们台资企业工作过一年。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那么设计的越漂亮就会使其死的越快。去年有一次在北京,那天有点时间于是就去中关村逛一下,买几个U盘送给学生。那时候清华紫光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品牌,于是我就买了五个,等我回去送给学生之后,各位能想象接下来出现什么结果吗?接二连三全军覆没,这个就是为什么大陆的民营企业都是短命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不行,什么是企业的核心,就是产品就是技术。一个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不行的时候,如果此时过度重视外观设计,那么就是一个下场,传播速度越快就死的越快。我这次过来主要是给各位讲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战略,战略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按照外观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收益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收益是多少?1500倍,这个叫胡言乱语。不要说1500倍,外观设计如果能带来5倍收益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举个例子来阐述,松下、LG、三星、西门子这些企业够重视工业设计了吧,他们从战略、技术、制造、外观、营销上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看看他们产品的价格,高出多少?那我们不能跟地摊货比,跟中档次的品牌产品比,其实价格相差按倍来计算是不大的。前面我们说了,简约主义设计是一种趋势,那么注意观察会发现韩国走的却是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是一种抓眼球的设计,为什么韩国设计这几年就做的很有影响力,其实韩国走的很痛苦。他们为了引起世界的关注,于是就在设计领域搞抓眼球的设计,这种抓眼球的设计在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领域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在技术很强的领域就麻烦了。就看汽车领域,在技术方面做不错德国与美国,在节能方面做不过日本,于是就做什么?就抓眼球,就拿德国、美国、日本的技术,然后把外观造型做的有吸引力,市场定价又相对较低,于是就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这个是韩国的国家战略,因为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优势,于是就要在设计上进行突破,技术突破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而外观设计突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工业设计上停留在造型阶段,那么在大陆的前景一定是灰色的。各位都知道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吧,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技术方案,并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公司协助下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完整设计,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这个事情有着非常代表性的含义。各位听了刚才说的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联想的创新设计团队做什么?做外观造型设计,然后媒体就开始误倒说火炬是联想设计团队设计。各位试想,如果当时内部燃烧技术解决不了会有什么结果?结果就是修改外观造型方案。那么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是看到了大陆的定义,工业设计就是做外观造型设计。

如果工业只是做外观造型设计,在欧美可以,但是在大陆不行。大陆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还没健全,企业家的思想意识还不完善,市场竞争体制还不成熟等等的因素,这些以后有机会再来探讨。我们看欧美为什么做外观造型设计可以呢?因为欧美的市场相对成熟,消费者的消费相对理性,他们首先注重的是产品的性能,所以苹果手机在欧美卖的好不是因为外观而是因为技术性能。他们的企业布局相对合理,一个产业只有少数的几家企业进行生产制造,并且有非常明确的产品战略。我开发一个产品需要多少周期,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培育期是多久、成长期多久、衰退期是多久,在什么时候进入市场、什么时候退出市场然后下一代产品的进入,都是有很严谨的战略规划。每升级一代产品就进行一次外观造型的革新,所以一个产品的外观造型可能是3年或者5年才更新一次,而这些设计公司呢就有大量的时间去做研究,因为研究过所以这个设计呢就比较合理,这个价格也就不菲了。而大陆呢?一方面高校设计教育与学术拿来主义,没有自己的研究,另外一方面缺乏实际的设计经验。面对大陆这个特色的制造业就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因此也就跟着国外学习搞外观造型设计,但是光搞外观造型设计呢在制造业领域好象这个身份又低了点,于是就再拔高说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的系统工程。那如果再问什么是产品设计的系统工程,如何实施,那些学者可能告诉你一些飘渺的概念,当你听的云里雾里的时候就告诉你一个概念,工业设计是企业的战略问题。我没听明白这在讲什么,后来我好好思想后还是佩服这些学者的,可能是他们也知道了现在大陆制造业最缺的就是战略,所以也参与进来凑凑热闹。

这次我来呢主要也是讲战略,这个战略的问题我们后面会有一天半的时间来深入谈。大陆制造业的特点就是任何一个产业,除了一些国有领域之外,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几百甚至几千家。特别的技术含量低或者技术同质化严重的产业,但是大陆的消费者呢跟日本又有点相似,喜新厌旧,于是每个企业都在不断更新产品。竞争到最后,我们聪明的民族就开始把内部功能技术都模块化,然后就干脆不断的给产品换衣服。接下来我给各位算一组数字,各位就会明白我所说的为什么在大陆工业设计搞外观造型的明天是灰色的。就拿建筑电器领域来说,这个领域中有个产品叫墙壁开关,就是我们装在墙上控制灯与电源的开关插座。这个领域的生产企业在大陆大大小小加起来又2000多家,保守点算就按3/4是干抄袭的,那么有1/4的企业是自己设计或者说外观创新设计,这个时候就是500家,再这些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平均每家企业一年推出两款新产品。各位不要觉得奇怪啊,在大陆一家企业一年要是只推出两款新产品根本不算什么大事情,我想中国台湾的企业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嘛。500家X2款就是1000款新产品,我的上帝啊,每年设计1000款新产品,就那个86X86尺寸的小方块,发展5年就是5000款。这个时候找你做设计怎么做?如果你不调查市场还好一点,可以设计一些已经淘汰的创意,但是你一深入调查就会发现原来该设计的全都设计过了,而且很多创意都超出你的创意。那么在欧美呢?一个行业存在的数量非常有限,通常就1-3家,这些企业的产品通常也是3-5年才更换一代。各位一比较就会明白我们的国情与欧美的不同,邓小平先生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在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了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是我非常赞成的,只有科学技术进步了,此时再将这个先进的技术通过真正意义的工业设计进行外部的造型设计,而真正的工业造型设计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设计师在造这个型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考虑功能技术、使用方式、使用环境、使用人群、当前制造技术、企业可承担成本等等方面的因素,也就是上述工业设计定义的四个层次七个方面。而我们再看一分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显示,大陆创意设计行业的从业者主要属于年龄段在20-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93%,各位从业人员的年龄是20-30岁,而且大部分还是只有大学毕业就出来创办设计公司。我个人表示很担忧,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产业,在大陆现在保守估计80%的设计公司都生存的很艰难,这个就是人员结构决定市场生存,像我这样有着模具、机械设计、结构设计、工业设计、营销、宗教文化、平面设计、项目管理、职业指导、企业管理、宏观经济学、战略这样多重专业教育与实践背景,获得那么多学位、职称、资格证书的人员都不敢去办设计公司,所以我在大陆面对那些设计公司的时候非常困惑。各位有注意观察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赛的就会发现,这个奖项的评委我可以透露08年这一届我是唯一一个工业设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其他的就是企业与商业界的人员,其中一位就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当他们组委会邀请我出任这一届的秘书长时我就提出要求,而且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让我出任可以,但是必须改革。我们看整个国际的设计比赛都已经进入商业化行为,尤其以德国为首的到全世界收钱而且还直接收欧元,而大陆呢?更糟糕,企业出点钱然后拉几个学者就搞个大赛,通过大赛收集几个方案。而在我来之前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就更不像话,举办了比赛是正泰集团的一个产品,而且是指定的产品,就是出钱让所有的设计师来为这个产品进行设计。各位,比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设计发展而不是商业目的,而上海工业设计协会的行为是严重扰乱工业设计正常发展的行为。我们试想,如果每个企业都像上海工业设计协会这样,找个协会或者学校为企业的指定产品进行设计,客观的讲对企业是非常大的受益者,但是对于设计师的培养与设计环境的培育是一种伤害。这种现象是大陆特色的,各位,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欧美的设计注重于设计的直接体验进行修整,日本是以充分的基础研究数据为依据,这样就使得没有评价与衡量标准的工业设计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体系,而我们思考大陆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其实到现在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且还没有得到制造业的认可。此时再帮助企业做这样的事情,并且是大陆设计教育学者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让企业出点钱通过比赛卖点创意,这样的行为将加速企业对工业设计廉价的认识。

而我一直在观察,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在出任08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赛时就考虑进行改革,宁缺毋滥。站在科技、技术、制造、市场价值的角度来看待创新设计,也就是说我们的创新设计立意一定要有依据,技术是否可实现,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价值等等这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创作,如果国际设计比赛都能这样去要求去做,我想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台湾的光宝创新设计比赛搞的也不错,最后要把设计做出来,体现可实现性与价值性。说了这么多大陆设计教育的不好之处,也谈了中国台湾设计教育的问题,也谈了国外设计领域的一些本质,最后我再说说大陆好的值得中国台湾学习的一面。

其实大哥那里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在设计领域江南大学的张福昌教授与清华大学刘冠中教授,他们两位还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他们是大陆工业设计的元老,所以有机会听设计教育问题的可以请他们过来讲。他们在大陆引进了工业设计,非常伟大的举措,二老严谨的教学态度也为我所钦佩,结果呢?这些严谨的要求严格的负责任的学者就被第二代、第三代学者给踩下去了。因为我最近为大陆的工业设计领域非常着急,因此写了些文章也做了些专访开了些讲座,这是实在忍不下去的情况下才站出来说几句的。有人说很佩服我的勇气,敢公开批评,其实不是我的勇气,只是希望说点实话给学生们一些帮助给学者们一些反思,其实我不怕得罪大陆的学者其中有一个原因今天透露给各位,那是因为有你们这些大陆以外的圈子会邀请我讲座,而且基本都是比工业设计有高度的圈子,所以我你们给了我勇气啊。这也就是说,如果我在宏观经济、战略、管理的圈子批评工业设计的时候所带来的影响比在工业设计领域内批评所带来的影响要大很多。

我们用了将近三个小时来探讨了工业设计的问题,说了很多,下午我们来讲这次讲座的重点战略,文化与战略。由于时间非常有限,对于一些问题说的不到位、不透彻的希望各位海涵,接下来留十分钟的时间给各位现场提问。

现场提问:
刘先生:陈先生您好!对于您的讲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的全面性与透彻性,那么我想问的是您是否有考虑为大陆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或者说大陆的设计教育做点贡献?
陈根:很高兴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让我很痛苦,一直以来我非常希望为大陆的工业设计做点贡献,因为我这个人呢比较自私,自私到一个地步就是只爱国而不爱其它国家。所以呢我没有太大的抱负,没有想过去推动整个国际的工业设计发展,但是对于比赛我是推动的,在国外我也是经常批评设计领域的那些人员。不过老外有一点比较好,批评了他之后他跟你还是非常友好,但是中国人死爱面子,批评他就基本要被他讨厌。从个人角度出发,我是很希望在大陆找到一所有一定基础,并且其领导人思想觉悟比较高,对教育很有责任的院校协助他们搞好设计教育。为什么说协助呢?那是因为让我每天在学校那是很困难的,经常要各地跑,另外一方面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高校的设计专业学生转换成社会需要的职业设计师。

吕先生:陈先生您好!对于大陆我不是太了解,不过我去过几次,我也听到一些学者的观点说设计教育发展不好是因为学者的权利太小,政治权利主导性因素太强限制了设计教育的发展,不知您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何?
陈根:您的问题提的很有深度,上面的讲座中我没有讲到这个问题是希望给学者们留一点面子,既然您问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要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在大陆表达这样观点的学者是非常糟糕的学者,其实我很想把这样的学者送到发展改革委员会里面去学习一段时间,因为讲话太肤浅。从国家宏观体制角度出发,给予设计教育这几年的权利是最大的,并且设计教育这个学科的体系都不完善就可以自己学校搞个标准出来评教授、副教授。在大陆其他学科是没有这样行为的,像机械、生物、食品等等学科都需要一些研究成果出来,国际上就连经济学都有很严格的考核,那就是你的经济学理论发表后只有在经过几十年验证之后被确认的此时才承认你的研究理论。但是工业设计是没有的,因为搞的是多元化的学科,多元化的学科本质就是谁也不认可的体制,因为你放在另外的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里对你进行评价都不合适,所以就自己搞一套。那么在大陆本来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快于制度建设的环境,此时无暇顾及这个新兴的杂交学科,所以让我们看到在大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出版的教材处于一种泛滥的状况,其他领域的学科是不允许这样的,就是抄袭也是要有标准的抄。到底政府权利有没有限制我们看大陆设计教育高校的发展情况就知道了,各个学校门槛比较低的就是这个学科,而且大力扩招。国家有限制吗?如果限制了,那么根本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大量的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就业。我再说简单点,设计教育政府还没有时间去管理,因为各位都知道当前的发展重点是经济建设,哪里还有时间去管你呢?所以没有人管他,给了他很大的自由,结果由于太过自由导致了这个学科发展成了怪胎,于是就怪罪政府没有给他们权利。各位,我听不懂这是在讲什么?可能是因为这个学科的层次相对比较低,所以没有人去管他,所以这些学者很难受就在那里乱喊。

陈女士:陈先生您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请您给中国台湾以及大陆的设计教育提点建议。
陈根:我们是一家,所以您对我提问也直入重点,问我这个最难回答的问题。我的个人意见是,不管中国台湾还是大陆,如果要搞好设计教育,那么首先是抓教师队伍。各位,学生都是很无辜的,他们进入学校都是白纸,主要看你在上面画什么。中国台湾的教育我希望能加强学术的研究,或许是你们比较侧重于实践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不过这个理论水平还是需要进行提高的,多写点你们实践的理论出来让大陆的学者们学习学习。大陆呢,我建议设计教育的学者们少玩虚的,静下心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践。俗话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为学者已经是人上人了,身份是教育他人,那么请问有没有吃尽苦中苦?学者是做研究的人群,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而不是只会拿来主义。最后用我曾经在商业领域对企业家所说的一句话做为结束,社会的发展快于法制的建设,此时需要的是企业家的自率,因为法制不制裁你但是社会会制裁你。同样需要学者的自率,因为法制不制裁你但是社会会制裁你,你的毕业生能不能就业就是社会对你的制裁。如果你培养的好,社会就会需要你,如果你粗制滥造的搞培育工程,那么就是在误人子弟。

感谢大家,我们下午再见!

(责任编辑: art2000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