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键字
时尚·艺术作品 → 正文
无地之爱:黄孙权个展作品
作者: 红砖美术馆 来源: 视觉同盟 时间: 2014年10月31日

作品简介

 

我们家在康乐里
1998

本片记录了1997年台湾第一场都市社会运动“反市府推土机”,台北市长在1997年短短三个月中拆迁了一个六十多年的违建小区,导致了台北都市统治的政治危机与一连串有关空间议题的行动。导演既是运动组织领导者,也是记录者。是华人地区第一部有关都市更新与社会运动的纪录片。

 

A Day
2012-2013

尼采说:“(城市)文字的历史会杀死石头的历史”,他没说的是:石头的历史会杀死劳动力的历史。当吾人要光耀城市时总是高举石头,让阴影覆盖劳动力。社会学家指出,全球化流动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人们一日交遇的人事物的多寡,一人所见所遇决定了他们阶级流动的可能,由之,人为目光所监禁。在城市的舞台上,交遇就是竞逐文化意义与阶级流动的资本,而重复的生活使人梦想枯竭,少数人则享用梦想枯竭的献祭。艺术总只能再现他者或向其致意,除非我们使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否则都只是表演性的技术。如果可以复刻其所见,就能见到既个人也社会的集体形构,见到他们的寻常眼光正是支撑市民现代生活的基石。台湾的国际移工共有四十二万多人,在家务劳动与营建工厂的工作支撑了台湾经济,而深圳都是“外劳”,在三十年间将小渔村转变成全球城市,透过田野调查与访谈重建城市的劳动者面貌,在台湾台北与高雄两个城市邀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国外劳,以及深圳不同岗位的工人,以自己的手机拍摄一日所见,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展示他们在光辉城市下日常生活的一天。

 

复岛
2012-2014

复岛团队为高师大黄孙权教授于2011年底组成,关注田野、空间与艺术生产,因应基地条件组织不同的艺术家参与。擅以科技技术聆听、记录底层生活,改造现存社会条件或干扰主流意见,并陈艺术家与民众的张力辩证关系,让政治正确在对抗的作品中出现而非艺术家单方面的正当性宣称。其作品2012-13《复岛》,创造了自动叙事机器(Auto-narration Machine)与利用开源码制作的AR软件进行旗津的空间历史探究,曾获台湾国艺会、文化部、高雄市文化局补助,于高雄多处进行展出。

2014年团队则进行高雄的旗津的研究。旗津居民原为清朝时为捕乌鱼而来建临时寮屋的移民,历经了不同文化政体的现代化,是南台湾第一个西化开港的岛屿,有着南台湾第一所公校、第一支打败日本少棒的本土少棒队、第一个兴建西方教堂与西医医院,以及战后兴盛的拆船业与两千年后兴起的游艇设计制造工业。之后,高雄的市中心从旗津移往盐埕,构成了战后高雄最繁荣的洋货零售与美式酒吧中心。然而,历史的厚度在急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溶解,旗津在人们心中仅为海鲜夜市的观光沙滩,例如甫获国际宜居城市奖的高雄市多项成就之一的“旗津海岸线保护工程”,实则是生态灾难的后续,八〇年代政府花钱“买”了大量的工业遗留的电石渣作为垫高逐渐流失的海滩基底,在上头建立起可供旅游的海滩与现在获奖的保护工程。而盐埕,则如风华已过的妇人,在驳二文创带来的青年观光人潮景象后一栋栋繁华历史建物被陆续拆除。地景变迁既是社会也是生态的。Memo是备忘录,也是记忆;而scape则是形貌之意。一般的田野计划,乃为生命史与地方史之记录,单以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观点切入常陷入“凝固的历史”的再现工作,使得艺术品最终只是泛黄历史的整理;而与地方或小区的艺术工作又常常限于“小区型”的表达,将艺术能动性限于小区内参与。《录地景Memo-scape》从工作坊与田野访谈开始,找出能代表小区历史的老照片,继之重演凝固的历史,团队开始寻找人与景相遇之初,以及现在的人与景的变化,透过寻人寻景,寻人,即以重新联系历史中震荡分离的人情聚合,寻景,即桥接(bridge)历史与当下之景,透过双重故事的“复刻”,创造连结(articulate)人群情感与空间记忆的机制。人群与历史的田野就是创作过程,作品则是众人的历史与当代记忆。《录地景Memo-scape》乃是重绘诸众公共历史(public histories)的实验行动。

2014年于高雄美术馆展出的作品《高雄点唱机》,则以声音化地方历史为尝试。坐着北上的最后一班车,七贤路的美军酒吧的外语变成印度尼西亚杂货店的外语,辉煌的大酒家的歌声落幕成为保龄球撞击声,台湾民主政治史最重要的美丽岛事件的冲突吶喊被高捷提示声淹没,后劲五轻的抗议与世运馆里的欢呼共响,大林埔迁村的焦噪对抗着南星游艇美梦呓语,中油中钢中船的高噪机械音与烟囱排气,六和夜市的传统叫卖逐渐渗入北京话腔调。艺术家与团队以具象音乐的操作方式,混合了当代高雄日常生活声音与历史事件的声音记录,在往赴声音来回间,让观者以点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聆听高雄方式。

 

乌托邦之柜
2013

建筑与乌托邦是历史双生儿。乌托邦者的建筑是幼稚的,构想完美政治和社会结构后,造型是或圆或方的集中营;建筑师的乌托邦则是天真的,只寻找快乐、平等和妄想以形式消除社会罪恶,沦为形式主义。然而,乌托邦确是人类“不满而顽强希望的历史”,催生了社会主义、 迪士尼以及明日科技的诞生或人性毁灭,是人类生存斗争的潘多拉,打开它,革命乐观者可见今日乌托邦即明日的现实,批评悲观者则为了避免极权平等而走向阶级深化社会的歹托邦。《乌托邦之柜》精炼了乌托邦主义者的城市理想与形式悲剧的灰烬,巨型镜塔的立面切割设计撷取自历史上著名的乌托邦建筑师方案,且将他们未曾在现实中实践的蓝图,转为真实比例的3D模型放入塔中,向他们致敬且使后人得以观看思考,透过镜面的凹凸反射他们的智慧与现实之差距。巨大的镜塔之外,以建筑师最擅长的类型学建档方式照见历史长河中革命火种,整理出建筑与乌托邦的历史批判图文。镜塔不但从展场周遭吸收历史中乌托邦的实践与当下的残响,同时也将“世人”的身影收入,形成思想与人间的对照。照见历史为的不是重新点燃它,而是让人类学会历史,避免沾沾自喜的闹剧与形式主义者不断尝试之鲁钝。

 

(责任编辑: 叶素雅

作品欣赏

欢迎关注视觉同盟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vudn2004”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English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联系热线 | 合作伙伴 | 艺术顾问 | 订阅 |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2024 视觉同盟 visionUnion.com)
Copyright © 2004-2024 VisionUnion.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192号
视觉同盟旗下子站:品牌专区 | 创意设计人才网 | 视觉同盟社区 | 视觉同盟论坛 | 英文版